
比喻残破不全的珍贵文物。 宋 吴文英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词:“积蘚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零圭断璧”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íng guī duàn bì,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比喻残破不全的珍贵文物。该成语通过“零”(零碎)、“圭”(古代玉器)、“断”(断裂)、“璧”(圆形玉器)四字组合,形容文物因年代久远或损坏而残缺不全,但仍具有历史或艺术价值。
最早见于宋代词人吴文英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此处以“零圭断璧”与“积藓残碑”呼应,描绘古物历经沧桑后的残破状态。
字面拆解:
常见误读: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误将其解释为“完整无缺”,但根据权威来源及历史用例,正确含义应为“残缺的珍贵文物”。
《零圭断璧》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古代玉石加工过程中,零碎的玉片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成为美丽的璧玉。在引申意义上,用来形容经过分散、零敲碎打的努力,最终达到完整、完美的结果。
《零圭断璧》由“零”、“圭”、“断”、“璧”四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零圭断璧》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玉器制作工艺。在古代,制作璧玉的过程需要将原始的玉石切割成小块,然后经过打磨、雕刻、磨光等若干步骤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费时费力且易碎。
《零圭断璧》的繁体写法为《零圭斷璧》。
在古时候,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演变的复杂性,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他在工作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将项目成功完成,真可谓是零圭断璧。
与《零圭断璧》相关的常见词汇有:
《零圭断璧》的近义词是“零零碎碎”、“半途而废”。
反义词为“一气呵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