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抱柱之信的意思、抱柱之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抱柱之信的解释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抱柱之信"是源自《庄子·盗跖》的典故型成语,特指对约定的极端坚守。该典故记载:尾生与女子相约桥下,女子未至而洪水暴涨,尾生为守约抱柱不离,最终溺亡。成语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典故本源 《庄子·秋水》中"尾生溺死"的记载构成了成语的叙事基础,展现先秦时期"信"重于生命的价值观。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引用此典时,已将其固化为信义品格的象征符号。

二、语义演化 《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坚守信约的典型",强调其作为文化符号的隐喻功能。现代应用中,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境,既含褒扬守诺的美德,也隐含对不知变通的委婉批评,体现汉语成语的多义性特征。

三、权威考据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成语词典》指出,该成语在明清小说中常作为典故引用,如《警世通言》第三十回"虽非尾生抱柱,已类季布一诺",佐证其作为信义符号的历时性传播。中华书局《中华成语大辞典》收录其变体"柱下期信",揭示成语在传播过程中的形态流变。

网络扩展解释

“抱柱之信”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坚守信约、忠贞不渝的精神,比喻对承诺的极度忠诚,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此成语多用于褒义语境,强调信用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2. 典故出处
    故事最早见于《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未按时赴约,洪水袭来时尾生为守约不肯离去,最终抱桥柱溺亡。此典故也被《史记·苏秦列传》引用,并因李白《长干行》诗句“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而广为流传。

  3. 延伸解读

    • 行为象征:尾生的行为被视作诚信的极端体现,既有赞誉其重诺的正面意义,也隐含对“不知变通”的争议性讨论。
    • 文化影响:成语常用于家风教育中,强调信义为立身之本;其反义词为“出尔反尔”,近义词包括“一诺千金”。
  4. 现代应用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例如描述坚守契约精神的行为,或借古喻今倡导诚信价值观。如清代俞陛云词评中例句:“长守尾生抱柱之信”。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误将典故关联至楚国项燕,实为混淆,正确主人公应为尾生。建议参考《庄子》《史记》等权威文献或百科类来源(如、5、7)获取准确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拜盟半仗倍反波色卜卦不群怅然自失逞迈驰触雌雄未决丛重丹陆灯伎电磁迭宕顶头子钝根苗封镜干父之蛊敢勇高猷纥突隣关赋孤篷横议后襟后脸儿花船桓山鸟互名简墨鯨鯊菁英酒沽絶衆宽空馈贫之粮练功十八法连恋闾右没搭撒冥然畔牢愁凄恨蚑蟜綮肯蚑行喘息宂官撒哈拉沙漠烧云慎始慎终菽水太憨生踏科儿堂廉天墟伍百五疾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