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f]∶假设,如果
假令有取。——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临时代理县令
(1).假如;即使。《史记·管晏列传赞》:“假令 晏子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晋书·蔡谟传》:“假令不能者为之,其将济乎,将不济也?” 唐 李白 《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搊却沧溟水。”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钱东麓》:“曩时年壮气盛,精力足副,假令今日为之,恐不復能如昔时矣。” 章炳麟 《五无篇》:“假令政权堕尽,则犬马异类。”
(2).谓暂时代理县令。 唐 柳宗元 《送薛存义之任序》:“ 存义 假令 零陵 二年矣。”
假令是古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虚词,其核心意义与“假设”“临时”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表假设的连词
意为“假如”“如果”,常用于文言文假设复句的开端,引出虚拟条件。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假令韩信学道谦让”,即通过假设情境论述观点。该用法在唐宋文献中高频出现,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指临时法令或权宜措施
作名词时,“假”含“暂行代理”之义,“令”指政令,合称代指特殊时期颁布的暂行法规。如《宋史·刑法志》载“假令之设,所以济法之穷”,说明其作为正式法令补充的功能。此义项多出现于古代律法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
“假令”是古汉语中的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假设连词(常见)
表示“假如”“即使”等假设关系,用于条件复句。
例证:
官职代理(特殊)
指“暂时代理县令”,属古代官场用语。
例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史记》《柳河东集》等文献来源。
挨打板渚隋堤暴勃宝卷豹胎杯葛不终朝沉痼吃力不讨好斥事抽象概念粗茶淡饭粗杂大智若愚电子陶瓷放狗屁非恠封包汾阴鼎洸忽国谷海峡洪沟皇皇后帝教育社会学甲文金较抉拾坑杀咳逆夸骜魁殊老实巴焦量珠鸾笙蛮歌棉短绒绵茧男室女家闹僵逆焰匹诸钦赏驱夺缺陷散叛食采诗手讨覈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嬥嬥网开一面危构为诈乌哺无可无不可无所不可详衮晓解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