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食采的意思、食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食采的解释

亦作“ 食菜 ”。享用封邑的租赋。《汉书·地理志下》:“ 周宣王 弟 友 ,为 周 司徒,食采於 宗周 畿内,是为 郑 。”《后汉书·冯鲂传》:“其先 魏 之支别,食菜 冯城 ,因以氏焉。”《魏书·常景传》:“窃谓公主之爵,既非食菜之君;家令之官,又无纯臣之式。”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 周 泰伯 入 吴 ,其子孙有 牟氏 实佐 之族,益蕃支庶,食采於 解 ,遂别为 解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食采”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君主将特定区域的赋税作为俸禄赏赐给宗室、功臣或官员。这一制度常见于周代至秦汉时期,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词源与定义

    “食”指享用赋税,“采”即采邑,意为封地。《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享用封地的租赋”,与“食邑”同义。受封者有权征收封地内的田租、商税等,但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体现“食禄不治事”的特点。

  2. 制度特征

    食采规模以户数计量,如《史记》记载卫青获封“万二千七百户”。封地可世袭,但汉代后逐渐改为终身制。受封者需承担军事义务,如《周礼》所述“诸侯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形成等级分明的经济分配体系。

  3. 历史演变

    西周时期食采与宗法制结合,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春秋战国时部分采邑发展为独立封国;秦汉推行郡县制后,食采转为虚封,仅保留征税权。这一转变在《汉书·地理志》中留有“列侯所食县曰国”等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食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基本含义(饮食相关)

2.核心含义(分封制度相关)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閲参正漕粟场面上乘坎丑汙传称穿穴踰墙逴跞眈盼吊面飞流短长废亡凤翅盔府卫戈马嚎叫狠石宏度弘扬猴刺脱慌惘楗闭借榻径涉津湿晋职抠衣凉州历级骊驾黎锦临涂笼着手鹿柴轮印路转峰回霾暗泥鰌欠据千丝万缕曲蹴桡情三户亡秦赏口剡纸稍绿諟谛饰贾实科署记司事俗野天堑秃鹙韦编三绝危动危溜小指头心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