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假对的意思、假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假对的解释

诗文对偶中的借对。即内容虽不成对偶但字面却成对偶,或谐声而成对偶者。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文艺二》:“如‘自 朱邪 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邪’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借对》引 宋 蔡居厚 《察宽夫诗话》:“诗家有假对,本非用意,盖造语适到,因以用之,若 杜子美 ‘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 韩退之 ‘眼穿长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借丹对白,借爵对鱼,皆偶然相值立意,下句初不在此。而晚 唐 诸人遂立以为格, 贾岛 ‘卷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 崔峒 ‘因寻樵子径,得到 葛洪 家’为例,以为假对胜的对,谓之高手,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説梦也。”按, 贾 崔 例中的子谐作“紫”,洪谐作“红”,成假对。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假对”是诗文创作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属于对偶的变体,主要通过字面或谐音形成形式上的对仗,而内容未必严格相关。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分类

假对又称借对,分为两类:

  1. 字面假对:字词表面工整,但实际含义不相关。例如“朱邪”对“赤子”,“朱”与“赤”颜色相对,“邪”与“子”通过谐音“爷”形成对仗。
  2. 谐音假对:利用同音字制造对仗效果。如“流离”(鸟名)对“狼狈”(兽名),通过谐音“流离”与“兽名”形成关联。

二、经典案例

三、历史背景与作用

假对常见于古典诗词,尤其在唐宋时期盛行。它既体现语言技巧的灵活性,也能增加诗句的趣味性。宋代蔡宽夫在《诗话》中指出,假对“本非用意,盖造语适到,因以用之”。

四、与其他对偶的区别

假对与工对、宽对不同,其核心在于“借”——或借字形,或借字音,而非内容逻辑的严格对应。这种手法在幽默、讽刺类作品中应用较多。

如需进一步了解假对的具体应用场景,可参考《梦溪笔谈》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假对》的意思

《假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味着事物表面上的对立或对峙,实际上是虚假或伪装的。

拆分部首和笔画

《假对》的部首是“人”,总共由9个笔画构成。

来源

《假对》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明确,它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用于描述某些表面看起来相互对立的事物,却实际上存在某种虚假的对立关系。

繁体

《假对》的繁体字为「假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明确的字形可以表示《假对》。

例句

1. 他们之间的争吵只是表面的《假对》,实际上他们一直都相互支持和合作。

2. 这位政客在选举中装扮成反对者的形象,实际上却暗地里与对手勾结,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假对》。

组词

- 假象:虚假的表象。

- 假装:故意伪装或假扮。

- 假冒:冒用他人身份或伪装成他人。

近义词

- 伪对:具有虚假性质的对立关系。

- 假象:欺骗性的表象。

反义词

- 真对:真实存在的对立关系。

- 实情:真正的状况或事实。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