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戒惩的意思、戒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戒惩的解释

告诫。 清 唐甄 《潜书·得师》:“ 成王 嗣位于冲年, 周公 无日不以君臣父子长幼之道训于王,其戒惩之言,具于《诗》、《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戒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与责罚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惩罚达到警戒、规劝的目的。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次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戒惩”指通过惩戒手段使人警醒,避免再犯错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惩”释为“处罚;警戒”,而“戒”含“防备;警告”之义,二者结合强调“以惩为戒”的教化作用。

  2. 构词逻辑

    • 戒:本义为“警戒、防备”(如《说文解字》:“戒,警也”),引申为规劝、戒除。
    • 惩:源自“处罚、责罚”(如《尔雅·释诂》:“惩,创也”),侧重对过失的制裁。

      二者合成后,形成“惩戒以警未来”的递进关系。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该词属“惩戒”类近义词,但更突出“戒”的预防性。


二、权威典籍用例

  1. 古代文献

    《尚书·舜典》载“扑作教刑”,即通过轻微责罚教化民众,体现“戒惩”思想。后世如《资治通鉴》中“严惩以戒效尤”,亦延续此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2. 现代用法

    法律文本中常见“以儆效尤”,如《刑法》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兼具惩罚与预防目的,符合“戒惩”的现代法律内涵。

    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


三、与近义词辨析


四、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中,“戒惩”与“教化”相辅相成。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而荀子补充“惩戒”为礼法补充(《荀子·正论》),共同构成传统社会治理逻辑。

来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戒惩”是融合警示性与制裁性的行为干预手段,其价值核心在于以惩止行、以戒防患,在伦理、法律、教育领域均有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戒惩”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告诫,强调通过警示或劝诫来预防或纠正错误行为。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文献与用例

  1. 古代典籍:

    • 清代唐甄《潜书·得师》提到:“周公无日不以君臣父子长幼之道训于王,其戒惩之言,具于《诗》《书》。”
    • 明代诗词中亦有使用,如“作诗垂戒惩”(邓雅《洪武丙寅有妖僧诱愚民为乱不旋踵而败有感而作》),体现其警示劝诫的文学功能。
  2. 现代解释:

    • 多数学术资料(如汉典、沪江词典)将其定义为“告诫”,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意图。

与近义词的区分


“戒惩”是一个兼具预防性和教育性的词语,强调通过语言或事例的警示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其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语境中可结合具体场景灵活使用。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汉典或沪江词典的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德伴娘本条脖颈儿,脖颈子参综长安米贵阊阖阐衍朝乌斥谴椽笔楚洁丹霞点佥抵假地理信息系统兜零蹲班房放志饭后钟伏军供须馆宇翰飞戾天号衣和而不唱火道酱物郊岁久常酒罐子窟薮冷官屡次三番媚趣灭殒木佛能伸能屈剽劫评阅譬谕颇覆迫脇气狠狠契末钦案轻縠清身凄清缺圮沙帽痁疾蜃壁沈浸食不重肉蓍旧滕口鬄髮讬肺附乡里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