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列拉”的简称。参见“ 虎列拉 ”。
“虎疫”是汉语中对霍乱(cholera)的旧称,源于日语“虎列拉”(コレラ,korera)的音译简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定义
该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直接借用日语“虎列拉”(即霍乱的音译),后简化为“虎疫”。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腹泻、呕吐、脱水等。
历史背景
在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件中,“虎疫”常被用于描述霍乱疫情。例如,1932年厦门霍乱大流行时,中山医院曾作为临时虎疫医院救治患者。
语言使用特点
相关延伸
日语“虎列拉”一词本身源自荷兰语“cholera”,反映了近代东亚医学词汇受西方影响的路径。
若需查看具体历史疫情案例或词源考证细节,可参考、等来源。
虎疫是一个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虎”和“疫”。
“虎”的部首是“虍”,它的笔画数是7。
“疫”的部首是“疒”,它的笔画数为10。
“虎疫”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它指的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与虎有关,因为疫病席卷时,人们会用“虎疫”来形容疾病的凶猛与恐怖。在繁体字中,虎疫可以写作「虎疫」。
在古代,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来自《康熙字典》的记载,虎的古汉字写法为「虍」,疫的古汉字写法为「疫」。
1. 他感染了虎疫,需要立即就医。
2. 虎疫肆虐,人心惶惶。
虎疫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通常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
虎疫的近义词可以是“重症疫病”、“猛病”。
虎疫的反义词可以是“康复”、“痊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