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体的意思、得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体的解释

[appropriate] 言行恰到好处;恰当

话讲得很得体

详细解释

语本《礼记·仲尼燕居》:“官得其体。” 孔颖达 疏:“体谓容体,谓设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原指仪容、服饰、举止等与身分相称。后以言行得当、恰如其分为“得体”。《旧唐书·吕元膺传》:“ 元膺 学识深远,处事得体,正色立朝,有臺辅之望。”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四六名对》:“则属辞比事,固宜警策精切,使人读之激卬,讽味不厌,乃为得体。”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这两包东西拿在手里, 陶阿毛 感到合适而又得体。”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得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é tǐ”,主要含义是言行、举止或装扮等与身份、场合相称,表现出恰当、适度的分寸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1. 词源
    “得体”一词最早可追溯至《礼记·仲尼燕居》中的“官得其体”,原指官员的仪容、服饰、举止与其职位相称。宋代《宋史·岳飞传》中也有“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的记载,强调言行符合身份。

  2. 核心含义
    指言行或仪态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欠缺,如“话讲得很得体”(、)。现代用法还扩展到衣着、处事方式等,例如“服装剪裁得体”(、)。


二、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1. 言行得体
    要求语言表达和行动符合情境与他人的感受。例如外交官“不卑不亢,语言得体”,或教师“处理矛盾得体,维护团结”()。

  2. 仪容得体
    指穿着、打扮与身份、场合匹配,如“穿戴得体”强调服饰颜色、款式协调(、)。

  3. 处事得体
    如《旧唐书》评价吕元膺“学识深远,处事得体”,体现对问题处理的分寸感(、)。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典型误用与注意事项

避免混淆“得体”与“迎合”。例如“吹嘘或浮夸”属于失当,而“如实告知”是得体表现。需根据具体场合调整言行,而非一味迁就他人。

如需更多例句或语境分析,可参考、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得体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某人或某物在举止、言行、衣着等方面合适、恰当的特征。它的部首是彳(辶)和弟,共8个笔画。得体一词来源于古汉语,后经过演变形成了现代汉语词汇。 得体的繁体字为「得體」,繁体字的使用较为宽泛,多见于传统文化的书籍、艺术作品等。 在古时候,得体通常以「得時宜」的文言表达方式呈现,字形演变较大。例如在《庄子·外物》中有句「其所恶者,必有所好焉,其所丑者,必有所美焉。故轻重地称,正直笃行,彼得体於此者多矣,而世之监利者寡矣。」 以下是几个使用得体的例句: 1. 他的穿着总是得体而整洁。 2. 她在社交场合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得体。 3. 这家餐厅的装修风格非常得体,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组词:得体性、得体度、得体感 近义词:得体的、得体恰当、得宜 反义词:不得当、不得宜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