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虎溪的意思、虎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虎溪的解释

溪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慧远法师 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 虎溪 。 唐 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诗:“霜清 东林 鐘,水白 虎溪 月。” 唐 王维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头。”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香炉 日照,秀色氤氲; 芙蓉 縹緲, 虎溪 旧约难寻, 莲社 从谁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虎溪,原指中国江西省庐山北麓的一条溪流,因东晋高僧慧远送客不过此溪的典故而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地理实指与词源

虎溪发源于庐山,因传说曾有猛虎栖居而得名。南朝《庐山记》载:“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寺侧有溪,多虎,故名虎溪。”其地理属性明确,作为自然实体见于早期地方志书。该名称符合汉语地名中“以动物特征+自然水体”的命名传统(如“龙潭”“鹿港”),体现古人观察自然的命名智慧。

二、文化意象的形成

核心典故见于《高僧传·慧远传》:“自居东林,送客不过溪。一日与陶渊明、陆修静共话,不觉逾溪,虎辄骤鸣,三人大笑而别。”此“虎溪三笑”典故赋予溪流三重文化意蕴:

  1. 修行界限象征:慧远立誓“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虎溪成为修行者与尘世的分界
  2. 知交契合理念:儒释道三家代表人物跨越界限的欢聚,象征思想融合
  3. 文学创作母题:历代画家(如石恪《三笑图》)、诗人(李白《别东林寺僧》“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据此创作,使“虎溪”成为文化符号

三、语义延伸与固化

唐宋以降,“虎溪”通过文本传播产生语义固化:

参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虎溪”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地名,其含义和背景可概括如下:

一、地理位置

虎溪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的庐山东林寺前,是庐山的一处自然景观。

二、得名由来

据记载,晋代高僧慧远法师曾在此修行,并立下规矩:送客不过溪。若越过此溪,山中老虎便会吼叫警示,因此得名“虎溪”。此典故体现了慧远法师恪守清修、不轻易涉足俗世的态度。

三、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多次在作品中提及虎溪,例如:

  1.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霜清东林鐘,水白虎溪月”;
  2. 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四、现代意义

如今虎溪不仅是庐山的历史遗迹,也成为文人墨客追溯禅意的文化符号。部分高校或机构也以“虎溪”命名(如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注:需注意个别网页将“虎溪”解释为“比喻勇猛之人”,此说法缺乏广泛依据,建议以权威地理及历史文献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被套不结盟国家彩服材猷谄德长出气长扇炽热敕准楚甸打拱眈眈达天大宗师叠字多样性腭锋访求焚典坑儒風雨無阻改玉冠上履下古典酣嬉恒训何与黄沙狱虎背熊腰晦节皛饭九边九关峻朵拘审沮颜课殿楞倔倔铃柝理赏露草緑头鸭民物谋命难吃浓荫配乾磬笔难书曲柄钻祛褪是非曲直鼠乳台馆鲐顔甜爽铜打铁铸同前投标乌暗无漏帐吸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