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 罄 ”。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四:“他们在分发到战区以后,所经历的各种艰难痛苦,那真是磬笔难书。”磬,一本作“ 罄 ”。
“磬笔难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存在两种不同解释,需根据权威来源综合辨析:
核心释义
形容事实或罪行极多,用尽笔墨也难以写完。其中“磬”通“罄”,意为“尽”()。
经典出处
用法场景
多用于描述罪状、恶行或复杂事件的数量庞大,如历史文献中批判暴政时的修辞手法。
部分现代词典(如、3)提出“形容写作需要极用心力”的含义,可能与“罄竹难书”的误用或引申有关。但根据古籍记载和权威文献(汉典、吕氏春秋等),该解释缺乏直接出处支撑,建议以主流含义为准。
需注意与成语“罄竹难书”的关联:两者均以“难以写完”为核心,但“罄竹难书”更侧重罪行(竹指竹简),而“磬笔难书”侧重事实的庞杂(笔代指书写工具)。部分场景下可通用。
《磬笔难书》是一个成语,意为用最精妙的法子也很难写得好,形容文笔极高超。它是指用普通的毛笔难以写出一种特殊的笔画,要求极高的书法水平。
《磬笔难书》由“石(矢)”、“米”、“竹”、“竹”、“手”五个部首组成。它共包含17个笔画。
《磬笔难书》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盖逖少时,诣拓拔臣习射,刘真长往同,逖乳以炙肉之炭为磬,持竹菜如箭,中定有种,真以为神。”后来被引申为形容文笔高超、难以企及的意思。
《磬筆難書》是《磬笔难书》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根据当时的规范,繁体字《磬筆難書》可能以更繁琐的笔画来书写。
他的书法造诣很高,字字如磬笔难书。
磬笔难书并没有常见的组词形式。
近义词包括:文采斐然、文采高飞、彬彬有礼。
反义词包括:毛手毛脚、拙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