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淇水》:“ 汉 光武 建武 二年, 西河 鲜于冀 为 清河 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李知已 任 永嘉 教官,公廨有一楼,怪不可居。”《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却説 孔明 闻 鲁肃 到,与 玄德 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萧爽楼 有四忌:谈官宦陞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
“公廨”是古代汉语词汇,指官员办公的官署或政府机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总结来看,“公廨”既是古代官署的统称,也衍生出经济、司法等领域的特定用法,需结合语境理解。
“公廨”是一个汉字词语,常见于文言文中,它有多种意思。
一、指官署,特指县衙、州廨。
二、古时指官员居住的宅邸。
三、旧时指官员的居住地,也泛指官方机构或办公地点。
“公廨”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广”,其中“立”为左部,表示建筑物,而“广”为右部,表示宽广。
根据笔画计算,“公廨”共有12画。
“公廨”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寺人治大历薄而公廨。”在古代衙署体制中,县衙通常称为“公廨”,此后延伸引申为官方机构或办公地点的代称。
繁体字“公廨”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在书写时形状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以“公廨”为例,根据古籍《说文解字》的记载,其古代写法为:“㚇”。这种写法已经不再通用,现代使用的是“公廨”的标准字形。
1. 他被调到县公廨工作。
2. 公廨大堂里寂静无声。
3. 这座公廨的建筑风格独特。
公文、公职、官府、衙门、朝廷
官署、官府、衙门
民居、私宅
傲霜斗雪百脚百炼镜拌蒜加葱倍战炳见兵经彩品嘈嚷惩御吹拉弹唱大脑炎东马严徐方仪返走废阙飞贼風雨無阻黻翣高才疾足高旨躬行闺声骨龄行家话含吐豪恣家节蹇剥鸡目眼眷客孔口狂竖狂呓賫诣狼臅膏连衿落差马骔駡坐缈缈木戆内属牌金飘杰凄飙青辞青史流芳日月入怀擅利沈围诗选水界贪侵晚粳无可象果现银笑閧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