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绚烂光耀的旌旗。 元 贡师泰 《崇真馆醮罢敕画吴宗师像》诗:“海日曈曨照九衢,霓旌霞旆拥高居。”
“霞旆”是一个文学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由“霞”和“旆”两个意象组合而成:
“霞”
指云霞,即日出或日落时因光线折射形成的彩色云层,常呈现红、橙、紫等绚丽的色彩,多用于形容自然美景或比喻华美的事物,如“云霞明灭”“霞光万道”。
“旆”
本义是古代旗帜末端形似燕尾的垂饰,后泛指旗帜,尤其指代仪仗或军队中的旌旗,如“旌旆逶迤”“酒旆”(酒旗)。
综合释义
“霞旆”字面意为“如云霞般绚丽的旗帜”,常通过比喻或借代手法,在诗词中营造两种意境:
使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文或仿古创作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指向,整体传递出壮丽、飘逸或神圣的意境。
《霞旆》这个词指的是太阳升起和落下时,天空出现的红霞和彩红的云旗。它形容景象美丽、色彩鲜艳。
《霞旆》由部首雨(雨字底部),耒(刀耒)和旗组成,其中雨部表示相关的气象现象,耒部表示与农业相关,旗部表示旌旗或象征。
《霞旆》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中,该词来自于古代的辞章,用来描述日出和日落时的美景。在繁体中,霞字的下方多加一点,形成「黼」字旁,这是古字的变体。
在古代,「霞旆」的写法还有一些变体。有的以「霄」代替「霞」,表达的意思相似。
1. 朝阳升起,霞旆飘扬,大地变得绚丽多彩。
2. 晚霞映照着湖面,如同一面橙红色的霞旆。
霞光、旆旗、霞云、霞彩、霞烟等。
霞帔、云旗、霞幡、霞帜等。
暗淡、暗旗、乌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