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 蜀 刘备 三顾 诸葛亮 于草庐之中,咨以当世之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后因以“顾庐”为访贤之典故。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负鼎叩角,顾庐筑巖,各由其时。不失其道,在我而已,何常之有。”参见“ 三顾草庐 ”。
“顾庐”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主要源于历史典故,以下是详细解释:
“顾庐”源自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诸葛亮草庐的故事。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三次亲临其草庐咨询天下大事。因此,“顾庐”成为访求贤才的典故,比喻对人才的重视与诚意邀请。
宋代王闢之在《渑水燕谈录·高逸》中提到:“负鼎叩角,顾庐筑巖,各由其时”,此处“顾庐”即指刘备访贤的典故。成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强调对人才的渴求与礼遇。
部分资料(如)提到“顾庐”有“顾念家庭”的含义,但这一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误传。结合高权威性来源(如),“顾庐”的核心含义仍围绕“访贤”展开,与“三顾茅庐”同源。
“顾庐”以刘备求贤的故事为载体,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人才尊重与诚意相待的价值观。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顾家”等家庭相关的词汇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