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豆叶和大豆。泛指豆类植物。 唐 柳宗元 《武功县丞厅壁记》:“其植物丰畅茂遂,有秬秠藿菽之宜。” 明 刘基 《雨中杂诗》之二:“囊槖罄留貲,藿菽难充食。”
(2).比喻清贫的生活。 宋 晁补之 《求志赋》:“曾藿菽不足以化兮,求予身其庶几。”
藿菽(huò sh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藿”和“菽”两个单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豆类植物的叶子和豆粒,后引申为粗劣的食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典籍的详细解释:
藿(huò)
指豆类作物的叶子,尤以大豆叶为典型。《说文解字》释为“尗之少也”,即幼豆的嫩叶。古代贫民常以豆叶为食,故“藿食”代指粗劣的饮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菽(shū)
为豆类作物的总称。《广雅·释草》明确记载:“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先秦文献中“菽”广泛指代豆类,如《诗经·小雅》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来源:张揖《广雅疏证》(清刻本)。
本义:豆叶与豆实
泛指豆类植物的叶与籽实。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云:“古者庶人粝食藜藿”,其中“藿”即豆叶,与“菽”并提时强调豆类整体。
来源: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校注本)。
引申义:粗劣的食物
因豆叶与豆实为古代贫民主要食物,“藿菽”渐成清贫生活的象征。如《韩非子·五蠹》载“粝粢之食,藜藿之羹”,以“藿”喻饮食粗简。
来源: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点校本)。
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修订版)。
现代汉语中“藿菽”已罕用,但“藿”作为构词语素保留于“藿香”(药用植物)等词;“菽”则见于成语“不辨菽麦”,喻缺乏常识。
注:因该词属古汉语冷僻词汇,权威释义主要源自经典文献及辞书,未引用网络来源。以上解析综合《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考据而成。
“藿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其植物丰畅茂遂,有秬秠藿菽之宜。”(柳宗元)
“囊槖罄留貲,藿菽难充食。”(刘基)
该词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文献中。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其具体指代(植物或生活状态)。
包芯线辩黠避慎播徙蝉冠晨正邨舍丹旐悼怅电磁炮凋疲东睃西望二房东贰属奉禀封豨風雨連牀拱高官征含收黑滋滋岬嵑嗟唏解注疾免旧倡酒政颗盐露立躶袒买取瞒心昧己贸易风庙室牛券排沙简金媲隆评核洴涌切刻鳅鮆球茎甘蓝七五三启奏哨守审视摄政蔬饭顺水推舟死别生离袒割田圃通讯卫星脱涩外动字吾科相牟先赀小民小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