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锣鼓调。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七五三乃锣鼓,非十番鼓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锣鼓盛於上元、中秋二节。以锣鼓鐃鈸,考击成文,有七五三、闹元宵、跑马、雨夹雪诸名。”
“七五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理解:
定义与时间
七五三节(しちごさん)是日本庆祝儿童成长的节日,每年11月15日举行,主要针对3岁(男女)、5岁(男孩)、7岁(女孩)的儿童。
起源与意义
仪式演变
早期包含“蓄发”“着袴”“解纽结带”等礼仪,现简化为家庭共同参与的祈福活动。
锣鼓曲调
清代文献记载“七五三”为一种锣鼓调,常用于元宵、中秋等节庆演奏,如《扬州画舫录》提及。
成语用法(争议)
部分词典解释为形容身材高大健壮的成语(如“七尺身高、五尺胸围、三尺腰围”),但此用法较罕见,权威性存疑。
现代常见用法多指日本儿童节,中文中的锣鼓调或成语属历史或小众释义。若需进一步了解节日细节,可参考来源、4、7、9。
“七五三”是一个表示年龄的词语,主要用于日本,意思是指3岁、5岁和7岁的儿童。这个词语在日本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七五三”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一”、“二”和“十”。
这个词的笔画数目共有7画。
“七五三”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的神道信仰。在神道中,3岁、5岁和7岁被认为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节点。因此,家长会带着孩子一同前往神社,祈祷神灵保佑孩子的成长和健康。
“七五三”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七五三」。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七五三”被写为「七五三」或者「七五而三」。
1. 今天是儿子的七五三,我们一家人去神社祈福。
2. 姐姐现在已经七岁了,准备过几天去参拜七五三。
七岁、五岁、三岁、七五岁、五三岁等。
三五岁、三岁、五岁、七岁等。
成年、老年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