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摄政的意思、摄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摄政的解释

[act as regent] 代国君处理国政

昔者周公摄政,践祚而治。——《礼记》

详细解释

代国君处理国政。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缺位,由内阁代行职务,亦曾一度沿称摄政。《礼记·文王世子》:“昔者 周公 摄政,践阼而治。”《史记·五帝本纪》:“ 舜 得举用事二十年,而 尧 使摄政;摄政八年而 尧 崩。”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譬夫 成 为孺子,史刊摄政之年; 厉 亡流 彘 ,历记 共和 之日。”《东周列国志》第三四回:“公子 目夷 告于太庙,南面摄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雪睿王冤》:“大兵平定中原, 睿忠王 方摄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摄政是汉语词汇中具有明确政治属性的专有名词,指代君主制国家中代替君主行使统治权的行为制度。根据权威辞书解释,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1. 基本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代君主处理政务",特指君主年幼、患病或外出时由他人暂代行使最高统治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该词由"摄"(代理)与"政"(政权)复合构成,体现权力过渡的临时性特征。

  2. 历史制度沿革 《汉语大词典》指出该制度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记载的周公摄政,后发展为中国古代王朝重要的权力交接机制。明清时期形成"监国"与"摄政"并存的制度体系,如多尔衮摄政成为清初特殊政治形态[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3. 职权范围限定 《辞海》第七版强调摄政者需"依照既定法度"行使权力,其权限受宗法制度约束,不得僭越君主名位。典型如汉宣帝时期霍光辅政,虽总揽朝纲仍以皇帝名义颁诏[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4. 与相关术语辨析 不同于"垂帘听政"强调太后临朝的形式特殊性,也区别于"辅政大臣"的集体参政模式,摄政具有法定代理权的排他性。《古代职官辞典》特别说明摄政者需经正式册封程序,方获合法执政地位[来源:中华书局《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5. 现代语义扩展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补充该词在当代可引申指"代行主要职权"的比喻用法,如企业临时管理团队摄政等,但核心语义仍保持政治代理的本质属性[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摄政”是一个历史和政治术语,其核心含义为代替君主或国家元首行使职权。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摄政指在君主因年幼、疾病、缺席等原因无法亲政时,由特定人物或机构代行最高统治权的行为或职位。该词源自《礼记》中“周公摄政”的记载,后扩展至不同历史场景,如北洋时期总统缺位时内阁的代行职务。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古代应用
    典型例子包括周公辅佐成王、吕后代理汉惠帝执政等。舜曾为尧摄政八年,体现了早期禅让制中的权力过渡。
  2. 权力来源
    摄政者通常通过皇室授权(如辅佐幼主)或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推举(如君主被俘)获得合法性。

三、典型特征

四、现代延伸

在非君主制国家,该词可比喻临时代理最高权力的情况。例如,某些国家元首缺位时由总理代行职责,虽未称“摄政”,但功能相似。

五、文化影响

赣方言中“摄”有“看守”之意,民间常以“摄政”形容暂时代管重要事务的行为,如“摄政王帮忙啥(看守)江山”。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制度演变,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百科条目(如、6、7)。

别人正在浏览...

白豕宝字倍讽辨告长林丰草廛沽悰緖翠冠对勘杜撰簠簋不修附上罔下官才光年古定刀珪玉行几合长弘敞佪旋皇子翚翟囫囵半片讲谟酒楼开花窟臀酪乳乱阶落叶阔叶林吕公縧马粮马屁棉纱名利双收磨鍊蹑失抛石棚圈骈骨贫味歉人期单侵夜屈行柔穰石英钟汤包肚铁凤体力劳动铜竟同难头脸瓦甑嵬崛龌齱猧子萧艾小鳞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