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幡的意思、节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幡的解释

麾节幡旌。 唐 卢仝 《月蚀诗》:“此时九御导九日,争持节幡麾幢旒,驾车六九五十四头蛟螭虯,掣电九火輈,汝若蚀开齱齵轮,御轡执索相爬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幡”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构成语素及历史文献进行解析。从构词法分析,“节”本义指竹节,《说文解字》释为“竹约也”,引申为节制、符节;“幡”指长条形的旗帜,《玉篇·巾部》载“幡,帜也”。两字组合后,可作两种解释:

  1. 仪仗旗帜:特指古代使节或官员仪仗队中具有身份标识功能的旌旗。这类幡旗通常装饰着牦牛尾或彩色帛带,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使者持“节幡”出行的规制。

  2. 节制标识:指用于军事或礼仪场合、带有节制象征的旗帜。明代《武备志》中提及军营使用“五色节幡”作为指挥信号,通过不同颜色和摆动方式传递军令。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尚未单独立目,其考释主要依据古代典章制度类文献。部分学者认为“节幡”可能是“节旄”的异写形式,后者在《汉书·苏武传》中有“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明确记载。建议读者在学术写作中优先使用“节旄”这一规范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节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解释

节幡(jié fān)指古代仪仗或军事中使用的符节与旗帜,多象征权威或指挥权。核心释义为“麾节幡旌”,即符节与旌旗的组合,常用于仪仗队列或显示身份地位。

二、字词拆分

  1. 节(jié):指符节,古代使者、官员用作凭证的信物,如“持节出使”。
  2. 幡(fān):长条形旗帜,如仪仗用旗或标识身份的旌旗。

三、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卢仝的《月蚀诗》:“此时九御导九日,争持节幡麾幢旒……”(原文引用于)。诗句描绘了仪仗队手持节幡、旌旗的盛大场景,凸显其象征威仪的作用。

四、扩展说明

五、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注解(部分释义来自汉典及古籍引述)。

别人正在浏览...

罢朝扳连篦篱逼狭操嗔剗刮惩难春田打电报地理位置东方千骑防洪渠芳龄匪民風顛簠簋之风符历夫力高视阔步拱极宫令犷盛过细鹤云黄金分割甲历径趣珂繖空豁豁魁三象酹地芦藩扪钥耐何前孃憔悴七横八竖胠箧肉囊囊塞关色素胜境射艺市门书报费说话客说媒四句素德俗装祧续鷉膏通启晚晚委坠文茵汙累无时无刻香篮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