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卡的意思、局卡的详细解释
局卡的解释
旧时专管商税的机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但是局卡衙门的事,我不想干了。”
词语分解
- 局的解释 局 ú 部分:局部。局麻(局部麻醉)。 机关及团体组织分工办事的单位:教育局。 某些商店的名称:书局。 棋盘:棋局。 下棋或其他比赛进行一次:下了一局棋。 着棋的形势,喻事情的形势、情况:时局。大局。
- 卡的解释 卡 ǎ 在交通要道设置的检查或收税的地方:关卡。卡子。 夹东西的器具:发(?)卡。领带卡。 夹在中间,堵塞:卡壳。鱼刺卡在嗓子里。 卡 ǎ 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卡脖子。 把人阻挡住:卡住敌人的退路。
专业解析
“局卡”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清代及近代经济史、财政史时仍会涉及。其核心含义指:
清代及民国初期设立的征收捐税的关卡机构。具体而言:
-
职能定位:
- 它是官府(“局”)设立的专门用于征收特定捐税的站点(“卡”)。
- 主要职能是征收厘金。厘金是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对国内流通货物征收的一种商业税,税率约为货值的百分之一(一厘),故名“厘金”。“局卡”就是负责在交通要道(水路码头、陆路隘口等)设卡,对过往货物征收厘金的基层征收机构。
- 除厘金外,部分“局卡”也可能负责征收其他杂捐或落地税。
-
历史背景与运作:
- 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约1853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最初在地方试行,后推广全国。
- 通常由省级的厘金总局(或称厘捐总局、税厘总局等)管辖,在地方上分设分局(或称厘局),分局之下再在交通节点设立具体的征收点,即“局卡”或“厘卡”。
- 局卡的设置往往过密,导致重复征税、税吏盘剥,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是近代中国备受诟病的一种税收制度。
-
引申含义:
- 由于其历史作用多为负面,“局卡”一词有时也泛指阻碍事物发展、增加负担的关卡或障碍,但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
权威来源参考:
- 《清史稿·食货志六·征榷》:这是研究清代财政税收制度的权威正史文献,其中详细记载了厘金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征收机构(包括局卡)的设置情况。虽然原文未直接定义“局卡”,但厘金征收网络的核心构成就是总局-分局-分卡(局卡)体系。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
-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该辞典在“厘金”词条下明确说明厘金的征收机构为“厘局”或“厘卡”,并在各地交通要道设立分局、分卡(即局卡)。这是对“局卡”职能最直接、权威的辞典解释之一。
-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这是研究中国厘金制度最权威的学术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考证了厘金征收机构的层级,明确指出“分卡”或“分巡”等即为基层征收单位,常统称为“局卡”,并详细描述了其运作方式、弊端及历史影响。该书是理解“局卡”具体运作的核心学术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局卡”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历史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指旧时专管商税的机构,属于清代至民国时期负责征收商业税款的官方部门。这类机构通常设在交通要道或商品集散地,对过往货物进行稽查和征税。
-
文献出处
该词在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中被明确使用:“但是局卡衙门的事,我不想干了。”,说明该词在当时社会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
词源分析
- “局”:指官府设立的专职机构(如“教育局”“邮政局”),源自古代行政单位划分。
- “卡”:原指关卡或税卡,引申为征税点。读音存在两种可能:现代多读作kǎ,但部分词典注音为qiǎ(如沪江词典),可能受方言或历史读音影响。
-
现代使用
随着税收制度现代化,“局卡”一词已退出日常用语,现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中。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近代中国税收制度变迁》等专著(来源:、5、7的综合推论)。
别人正在浏览...
班生班主任媬傅八王之乱避退不解之仇黪黪常可谶悔翠霞躭怕电视卫星邸钞短生短幸材飞精钢铁古终汉阁河东狮吼黑龙江画翣火媒胡扑搭洊登蹇服焦唇干舌极量禁钱鸡皮疙瘩稷牲酒歌倨贵居中可恨两夏临雍流霰门下掾冥憃幕府飘香破邪铺厫谴责卭卭距虚七托八转散福上根深计沈思熟虑实质上舒怀书札四参抬奖天理昭彰跳躂相与为一斜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