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tireless in teaching;teach with tireless zeal] 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教诲别人有耐心,不厌烦。《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邢昺 疏:“教诲於人,不有倦息。”《北史·高允传》:“ 兴寿 称共 允 接事三年,不尝见其忿色。恂恂善诱,诲人不倦,昼夜手常执书,吟咏寻览。”《红楼梦》第四八回:“ 黛玉 笑道:‘圣人説: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説的理!’”亦作“ 诲人不惓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惓,惟精惟一。”
“诲人不倦”是汉语成语,意为教导他人时耐心且不知疲倦,常用于形容教育者的热忱与坚持。以下是详细解析:
该成语既是对教育者的赞誉,也强调教育需持之以恒。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查阅《论语》原文或相关典籍。
“诲人不倦”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教导他人积极主动且坚持不懈的态度。
“诲人不倦”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讠”和“人”,它们分别是“言”和“亻”的组合。根据汉字的筆劃數,它共由13筆劃組成。
“诲人不倦”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勰(约公元6世纪)的《文心雕龙·卷二·修辞部》。刘勰在这本书中写道:“诲人不倦,善之至也。”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并成为了现今使用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诲人不倦”可写作“誨人不倦”。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诲人不倦”可以写作“誨人不厌”,其中的“不”是表示否定的字,相当于现代汉字中的“不”。
1. 作为一名教师,他对于教育事业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2. 他没有丝毫懈怠,一直抱着诲人不倦的心态,不断推动团队取得进步。
诲人不倦 - 教书育人 - 传道授业 - 泽被后世 - 精益求精
教导有方 - 殚精竭虑 - 循循善诱 - 对教无倦
懒散无为 - 不屑一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