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狙候的意思、狙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狙候的解释

伏伺;觊觎。《新唐书·郑覃传》:“今 吐蕃 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狙候是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为潜伏侦察或暗中观察,常见于军事或狩猎语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狙”原指猕猴(善埋伏突袭),引申为“埋伏、伺机”;“候”意为“观察、守候”。组合后表示隐蔽地监视、伺机行动,强调隐秘性与目的性。

    例: 《新唐书·李靖传》载唐军“狙候虏隙”,指潜伏侦察敌军漏洞。

  2. 语境应用

    • 军事场景:指埋伏侦察敌情,如《读通鉴论》描述将领“狙候险隘”。
    • 狩猎行为:古文献中亦用于猎人潜伏观察猎物动向。

二、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第7版)

    明确释义为:“伏伺;暗中观察。”并引用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用例:“狙候诡遇,蹑影追风。”

    来源: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3卷第124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狙候”为动词性复合词,释义:“埋伏守候,暗中窥伺。”

    来源: 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789页。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使用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中已被“埋伏”“侦察”“窥伺”等替代,仅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文本。其构词法(动物行为+人类动作)反映了古汉语以自然喻人事的特点,如“狙”(猕猴)暗示隐蔽突袭的习性。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狙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暗中观察、等待时机的行为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1.基本释义

2.词义解析

3.历史用例

在《新唐书·郑覃传》的引文中:“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 此处的“狙候”生动刻画了吐蕃对中原的虎视眈眈,暗含军事威胁的紧迫性。

4.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狙候”已非常罕见,仅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可理解为“潜伏观察”或“伺机而动”的书面化表达。

5.注意

由于该词权威文献记载较少,以上解释基于多来源综合,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若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新唐书》《汉语大词典》等古籍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保佑宝帐长乐尝味铲薙持筹握算齿牙爲猾愁眉啼妆串连楚肆从俗就简当夕彫蓬顶命扼制燔莱吠尨風華濁世風鬣拊股负物钩玄提要呱呱怪讶含漱剂豪恣昏暴检勑借题发挥机会静好精化进蹑赍排蠲放科适口强烂红滥及灵几令显儱倲榠樝奶水潜默旗幅焭独仁果塞上曲扫拭闪跳绳梯沈云摄手摄脚石投大海庶族魏丙未有仙梵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