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旌表的意思、旌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旌表的解释

[honor; cite] 封建时代由官府立牌坊、赐匾额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加以表彰

详细解释

(1).表彰。后多指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表彰。《晋书·荀崧传》:“今承大弊之后,淳风穨散,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 明 高明 《琵琶记·散发归林》:“一门忠孝如此,理当保奏,请行旌表。”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旌表了孝子,确也是一件大事情。”

(2).指官府颁赐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额。 宋 欧阳修 《左班殿直胥君墓志铭》:“ 胥氏 义闻乡閭,门有旌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旌表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道德表彰制度,指官府通过立牌坊、赐匾额等方式公开褒奖忠孝节义等符合儒家伦理的行为。该词由"旌"与"表"二字复合构成,"旌"原指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杆,引申为显扬之意;"表"则指标记、彰显,二字组合强化了公开表彰的语义内涵。

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礼》记载"族表门闾"的雏形。汉代正式确立旌表制度,《后汉书·百官志》载刺史需"显善瘅恶",对孝子顺孙进行表彰。唐代形成完整体系,《唐六典》规定"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等五类表彰对象。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会典》详列二十七种旌表类型,涵盖赈灾、守节、忠烈等行为。

旌表形式主要包括:

  1. 立牌坊:如徽州现存80余座明清牌坊群,歙县许国石坊为典型代表
  2. 赐匾额:清代《清史稿》记载"乐善好施"等御赐匾额制度
  3. 入方志:被表彰者事迹载入地方志,如《四库全书》收录的地方志案例
  4. 免徭役:《宋史·孝义传》记载孝子可获赋税减免

该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孝经注疏》强调旌表"劝天下,励风俗"的社会功能。民国《辞源》将其定义为"官府立牌坊赐匾额以表彰善行",现代《汉语大词典》承袭这一定义,并注明其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工具的历史属性。

(主要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六典研究》、国家图书馆藏《明会典》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旌表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等符合礼教规范行为的一种制度,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
    旌表指官府通过立牌坊、赐匾额等方式,公开表彰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的个人或家族,如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等。该制度始于秦代,秦始皇曾为巴寡妇清筑“怀清台”以示表彰,成为早期旌表范例。

  2. 实施形式

    • 物质载体:包括建造石坊、悬挂匾额等,例如宋代欧阳修记载的“门有旌表”即指官府颁赐的表彰牌坊。
    • 程序流程:通常由地方官申报朝廷,经核准后由官方实施表彰。
  3. 社会功能
    旌表制度旨在通过树立道德典范,强化封建礼教对社会的影响,维护伦理秩序。如《晋书》提到“一介之善”即可成为旌表对象,凸显其对细微德行的鼓励作用。

  4. 历史演变
    从秦汉至明清,旌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累世同居、赈济乡里等行为。明代《琵琶记》中“请行旌表”的表述,反映了该制度在文学中的渗透。

  5. 文化影响
    旌表形成的牌坊、匾额成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安徽歙县等地仍保留大量贞节牌坊,体现其历史痕迹。

补充说明:“旌”原指饰有羽毛的旗帜,“表”为标识,二字组合引申为显扬之意。该词现代多用于历史语境,少数场合可比喻对杰出贡献的褒奖(如提到的“旌表之才”)。

别人正在浏览...

保庇窆圹秉臬庇庥不落夹承荷触机攩众单门大璞不完独脚仙佛舍利高压公物官众过身讙朱国护士讲理信强嘴九尾龟抗越匡子老枢能解里落凛慄卤虾油律谷蔓草荒烟毛髻懋膺闷苦募役你懂的佞猾磐辟鹏力青丝秦庭朗镜綦卫全独群愿容纳缮校射入摄影实祸受汙衰困双凤松梯台门佻身飞镞缇麾桐华文游台汙池小登科犀表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