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残杀毁灭。《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尝攻 襄城 , 襄城 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禄山 步骑散漫,人莫知其数,所过残灭。”
(2).毁坏。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或纺綵丝而縻,断截以绕臂,此长无益於吉兇,而空残灭繒丝,縈悸小民。”
(3).残缺磨灭。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北岳碑》:“ 后汉 《北岳碑》,文字残灭尤甚,莫详其所载何事。”
“残灭”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指彻底毁灭或消亡,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等造成的破坏,也可指事物的残缺或磨灭。
残杀毁灭
强调暴力性的毁灭行为。例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攻襄城时“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形容其屠戮行径。
毁坏
指对物品或环境的破坏。如汉代王符《潜夫论》提到“空残灭缯丝”,批评奢侈行为对织物的损毁。
残缺磨灭
多用于描述文字、遗迹等因时间或外力导致的残缺。如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称《北岳碑》“文字残灭尤甚”。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后广泛用于史书及文学作品中,逐渐从具体暴力行为扩展至抽象消亡概念。
现代使用中,“残灭”多保留古义,常见于历史、文学领域,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彻底消亡”展开。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文献原文。
《残灭》这个词意指彻底毁灭或遭到破坏。它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或厄运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残灭》一词的两个部首分别是“歹”和“火”,它们分别位于左右两边。根据部首的位置,我们可以猜到它的大致意思。
“残”字的总笔画数为10,它的笔画顺序为:“一”、“丨”、“丶”、“丶”、“丿”、“ノ”、“乀”。“灭”字的总笔画数为16,它的笔画顺序为:“一”、“一”、“ノ”、“ノ”、“ノ”、“丷”、“㇏”、“一”、“ノ”、“丶”、“丶”、“丶”、“フ”、“ノ”。
《残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
《殘滅》是《残灭》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经历了多次变化。所以,“残”和“灭”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而对于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参考古籍。
1. 这场战争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残灭。
2. 那场地震给这个小镇带来了巨大的残灭和伤痛。
3. 这个古老的建筑虽然被岁月所残灭,但仍然散发着历史的魅力。
灭亡、残破、毁灭、彻底、荡然无存、壮烈牺牲。
湮灭、破坏、毁坏、消灭、覆灭。
重建、复兴、繁荣、兴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