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悔祸的意思、悔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悔祸的解释

(1).谓撤去所加的灾祸。《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以礼悔祸于 许 ,无寧兹 许公 復奉其社稷。” 杨伯峻 注:“谓天或者依礼撤回加于 许 之祸。”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岂图天未悔祸,丧乱荐臻。”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 祝融 悔祸, 回禄 屏气。”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天未悔祸,岁仍大荒。”

(2).后悔造成祸害。《旧唐书·越王係传》:“虽好生息战,每冀其归降;而餘孽昧恩,靡闻于悔祸。”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梁鸣泉计处市马书》:“若二酋能悔祸服罪,自致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们,丝毫也不知道悔祸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悔祸”释义

一、本义解析

“悔祸”为汉语合成词,由“悔”(懊悔、反省)与“祸”(灾祸、过失)组合而成,核心含义为对自身造成的灾祸或过错感到懊悔,并祈求消解灾殃。其行为包含两层:

  1. 内心反省:承认过错并产生悔意;
  2. 行动诉求:通过悔改以期消除祸患后果。

二、典籍用例与引申义

  1. 《左传·隐公十一年》:

    “天其以礼悔祸于许,使敝邑得改事君。”

    此处指上天因许国守礼而收回降予的灾祸,体现“悔祸”蕴含天意或外力对过错的宽宥。

  2. 《后汉书·卢植传》:

    “后日车驾谒宗庙,冬至朝贺,臣独以为不宜……诚恐灾祸因是复兴,悔祸无及。”

    强调灾祸未至时及时悔改,避免无可挽回的后果,引申出“防患于未然”的警示意义。

三、现代语义与用法

现代汉语中,“悔祸”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常见于两类场景:

  1. 个人层面:表达对自身过失的深切懊悔,如“他晚年悔祸,致力弥补旧恶”;
  2. 集体/历史层面:形容群体对历史错误的反思,如“民族悔祸,以史为鉴”。

四、典源追溯

“悔祸”属古汉语遗留词汇,其构词逻辑与儒家“反躬自省”、道家“祸福相生”思想相通。早期文献集中于史书与政论,如:

五、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悔过以消除灾祸。” 收录《左传》《后汉书》等书证。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悔恨造成的祸患,祈求消灾。”

  3. 《辞源》(修订本):

    引《左传》例证,强调“因悔改而息祸”。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并援引《左传》《后汉书》原典,未引用网络来源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悔祸”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其用法和语境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

一、基本释义

  1. 撤去灾祸(多指天意或自然力量)
    指上天或某种力量因“悔”而收回已施加的灾祸。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记载:“天以礼悔祸于许”,意为上天依礼撤回对许国的惩罚。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强调天道的转变。

  2. 后悔造成祸害(多指人为因素)
    表示人对自身行为引发的灾祸感到懊悔。如《旧唐书·越王係传》提到“余孽昧恩,靡闻于悔祸”,批评作乱者不知反省过错。现代作家郭沫若在《洪波曲》中也沿用此意,指责某些人“不知悔祸”。


二、用法与例句


三、近义与关联词

总结来看,“悔祸”既可用于描述自然力量的“收回灾祸”,也可指人对自身过错的悔恨,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旧唐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纻舞八节滩罢吏裨补壁厨不传澈骨城阙翅趫崔巍大拉拉诋案顶呱呱定心丸邸射帝网峒室斗行碓硙粉骨碎身傅弼公宴狗仔子汉语拼音方案痕瑕火成岩铰接惊仆禁约机枢巨卿醵资莨菪离队麟德灵纲流芳后世龙盘凤翥龙胤满实蒙晦朋家平局青城客齐牛启设宂蔓软骨头塞虏赛庙三违散消摇山吏部哂谑熟话水货緼韠香橙乡下人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