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侯的意思、县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侯的解释

爵名。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三国 魏 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 晋 亦有县侯。 南朝 陈 置开国县侯。至 宋 始废。《后汉书·孝桓帝纪》:“封 超 等五人为县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体系中具有明确封邑的列侯等级,始设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核心含义为"以县为食邑的侯爵",属于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但实际地位常因朝代变迁产生差异。

从制度特征来看,县侯的封邑规模通常大于乡侯、亭侯,享有对应县域的赋税征收权。《通典·职官典》载:"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明确将县侯定位为侯爵中的最高级别。其册封需经朝廷正式策命,受封者多系功勋重臣或皇室姻亲,如《三国志》记载关羽受封汉寿亭侯,张飞为西乡侯,而诸葛亮则以武乡侯身份开府治事。

魏晋时期形成"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的完整侯爵序列,《晋书·职官志》特别强调县侯"金印紫绶,品秩第一"的特殊地位。至隋代实行爵位改革,《隋书·百官志》显示开皇年间将县侯并入"九等爵"体系,唐武德七年正式废除县侯建制,改设国公、郡公等新爵称。

该词条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对"县侯"的词源考据,并结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中华书局2021修订版)关于侯爵制度的系统论述。具体历史案例引自《三国志》《晋书》《魏书》等正史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县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爵位名称,其含义和历史演变如下:

1.定义与起源

县侯是汉朝至宋朝期间存在的爵位,主要授予有功的贵族或官员。其特点是以县作为封地,受封者可享有该县的赋税收入(即“食邑”)。例如,汉制中列侯分为大、小两级,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2.等级与地位

3.历史演变

4.读音与争议

5.示例与文献


县侯是中国古代以县为封地的爵位,历经汉至宋多个朝代,地位因时而异,通常高于乡侯、亭侯。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补衬厕身其间抽丝当面锣对面鼓淡水生态系统低偎墩堠二变二朝廷法文该载各别世人哽塞根缉功德无量宫钥搆逆诡瑰衮衮扢挞禾场秽贱火里赤坚对检防蹇难蛟龙匣家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街上荆阮谨思开面亢燥课目困窘劣马沥觞马兵磨揣牛牢千金一笑怯怯凄泪侵陵起征点铨综日甚一日声辩神婆石坊苔脯桃柳藤颓慌往诰文公红闻听梧榎无拘束橡茹藿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