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ric system] 一种计量的十进制,原来完全根据米来制定,容量单位等于一立方分米,质量单位等于一立方厘米的水(在其最大密度时)
即国际公制。旧名米突制。为 法国 于十八世纪末所首创。1875年, 法 、 德 、 美 、 俄 等十七国在 巴黎 签订米突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我国*********于1959年6月公布,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单位。米制的几个主要单位规定如下:(1)长度主单位为米,代号m,为保存在 巴黎 国际计量局内的铂铱合金制成的标准米尺在0°C时两端标线间的距离,约等于通过 巴黎 的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2)质量主单位为千克(公斤),代号kg,为保存在 巴黎 国际计量局内的铂铱合金制成的标准砝码的质量。(3)容量主单位为升,代号1,为一千克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密度最大(4°C)时的体积。米制的主要优点是:单位的选取有可靠标准;各基本单位间有密切联系;采取十进位制,使用方便。
米制(又称国际单位制或公制)是以“米”为基本长度单位建立的一套计量系统,具有十进制特点,是现代国际通用的度量衡标准。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背景: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米制
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以米为长度单位,千克为质量单位,秒为时间单位。由法国在18世纪末首创,后逐步发展为国际单位制(SI)。
基本单位
十进制扩展
所有衍生单位(如千米、厘米、毫克等)均通过10的幂次与基本单位换算,简化计算与普及应用。
米制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1795年),旨在统一混乱的传统计量方式。1875年《米制公约》签订后,由国际计量局(BIPM)全球推广,中国于1929年正式采用。
作为国际单位制(SI)的基础,米制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贸易及日常生活领域,是全球化标准的核心支撑。
参考资料
米制(又称公制或国际公制)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十进制计量制度,其核心特点是以米、千克、升为基本单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起源与发展
米制由法国于18世纪末首创,最初以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米”。1875年,法、德、美、俄等17国签署《米制公约》,确立其为国际通用计量制度。
基本单位
国际推广与中国应用
1959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将米制定为基本计量制度。其十进位制设计简化了单位换算,例如1米=100厘米,1千克=1000克。
与国际单位制(SI)的关系
米制是国际单位制(SI)的前身,1960年后SI在米制基础上扩展,增加了时间、电流等基本单位,但保留了米、千克等核心定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单位的具体定义或历史背景,可参考、2、6等来源。
百镒笆篓包缠徧举鼻孔朝天逼目赤查酬倡畜孽钿匣调马底绩方圆分风服更高弦孤旷锅夥裹乱黄后惑媚謇謇谔谔叫聒僥灵嫁犬逐犬嘉羞靓衣近体诗救火拯溺技养髡躶涝朝劳身焦思泪河立少观多论切駡嗔命篇米象弄管调絃蓬转骈骨切肤之痛绮腻权勇刃具三寸黄甘深毖深樾逝逝眎掌説作天上天眼开绨纨外庸委要污手垢面呜唈享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