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惰的意思、隳惰的详细解释
隳惰的解释
懈怠。隳,通“ 惰 ”。 明 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词语分解
- 隳的解释 隳 ī 毁坏;崩毁:“隳人之城郭。” 隳 ò 古通“惰”,懒惰。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惰的解释 惰 ò 懒,懈怠,与“勤”相对:懒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骄卒惰。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隳惰(huī du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可从字源和词典释义两方面解析:
-
字义分解:
- 隳 (huī):本义为毁坏、坍塌。《说文解字》释“隳”为“败城阜曰隳”,指毁坏城墙山阜。引申为毁坏、废弃、败坏、懈怠之意。
- 惰 (duò):本义为懈怠、不恭敬、不勤勉。《说文解字》释“惰”为“不敬也”。核心含义是懒散、怠惰、松懈。
- 因此,“隳惰”二字组合,其核心意义在于强调因懈怠、懒散而导致事业的荒废、败坏或精神的萎靡不振。
-
词典释义:
综合权威汉语词典的释义,“隳惰”主要包含以下两层紧密相关的意思:
- 懈怠荒废:指精神萎靡,懒散松懈,荒废了应尽的职责或追求的事业。例如:不可隳惰学业。
- 败坏不振:指因懈怠懒散而导致事业、功业或精神状态的衰败、不振作。例如:家业因之隳惰。
经典文献例证:
该词在古籍中可见,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中:“女曰:‘……汝一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耶?隳惰至此,妾复何望!’”(此处“隳惰”指丈夫的懒散堕落、不思进取)。
“隳惰”意指因懒散懈怠而导致的精神萎靡、事业荒废或状态败坏,强调懈怠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它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文言词汇。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年出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最新版)、《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最新版)等权威工具书对“隳”和“惰”的释义及合成词义的归纳。
- 字源解析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及《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 例句引自《聊斋志异》(通行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隳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ī duò,由“隳”和“惰”两字组成,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指懒惰懈怠、不勤奋努力的状态,形容人消极无为,缺乏进取心,最终可能导致事业失败或生活困顿。
2.字词解析
- 隳(huī):本义为“毁坏”,引申为因懈怠而导致事物败坏。
- 惰(duò):意为“懒惰”,与“勤”相对,强调不积极行动或思考。
组合后,“隳惰”既包含行为上的懒散,也隐含因懒散带来的负面后果。
3.使用场景与出处
- 语境:多用于批评或劝诫,强调因缺乏志向或毅力而虚度光阴。
- 经典引用:明代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中提到:“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怠惰、懒散、懈怠。
- 反义词:勤奋、勤勉、进取。
5.扩展说明
“隳惰”中的“隳”与“惰”在古汉语中常互通,如“隳”通“惰”,进一步强化了“因懒致败”的语义层次。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相关成语,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柏叶百折不摧白煮班点绊拘本年度熚熚剥剥畀予卜旦绸厚淳浓出押醋坊道试颠风佛土梗亮更期归嗣瑰异鸿原减勒金石良言寄锡口荐连质遴弃陇山屡战屡败马裤没三没四妙指昵侍掿沙屏篷披诉浅耕棋劫倾陨惹虱子头上挠上半夜山区社壝矢服石限霜谷水兕水影随声吠影损兑帖耳同仇退弱推育徒虏万玉畏明无主遐游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