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耳朵下垂,驯服的样子。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明 方孝孺 《杨乔赞》:“捕虎者未尝畏其为虎,故帖耳妥尾,而惟吾之擒。知其为虎而畏之,则必为所噬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潍水狐》:“驴之为物龎然也……倘执束芻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受羈勒矣。”
(2).贴近耳边。 宋 梅尧臣 《戏答持烛之句依韵和永叔》:“红烛射眸从结客,清歌帖耳苦怜翁。”
“帖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iē ěr,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人或动物耳朵下垂,表现出顺从、屈服的状态。
出处与示例:
表示动作或声音靠近耳畔。
出处与示例: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用与现代用法,适用于文学分析或日常语境。
帖耳是指耐寒帽子或耳罩,用于保暖或遮风。下面将详细介绍帖耳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帖字的拆分部首为巾,共有6个笔画。
耳字的拆分部首为耳,共有6个笔画。
帖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是指围绕在头上的帽子或头巾。耳字最早是指人的耳朵。随着时间的变迁,帖和耳合二为一,形成了帖耳。
在繁体中,帖耳依然保留着其原始的字形和意义。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帖耳的写法为“帖耳”,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
1. 冬天到了,我戴上帖耳去户外运动。
2. 他把帖耳戴在头上,准备出门迎接寒冷的天气。
1. 帖子
2. 耳机
3. 帖子和耳机的组合是帖耳。
1. 耳罩
2. 保暖帽
3. 耳套
以上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描述同一种用途的物品。
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