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畏惧明法。《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郑玄 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罚。” 孔颖达 疏:“当用正6*法刑罚而禁止之。” 陈奂 传疏:“明,犹法也。不畏明法,即是寇虐,言为政者用以遏止之。”
(2).谓事态彰明才知所戒惧。《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愚人近火方知热,履冰乃知寒,故曰畏明也。”参见“ 畏微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畏明汉语 快速查询。
"畏明"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语用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本义 该词由"畏"(畏惧)与"明"(光明)构成,原指生物对光线的天然规避反应。《汉语大词典》记载其基本义为"畏惧光明",常见于描述夜行性动物的生理特性,如《庄子·齐物论》"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的生态现象即暗含此理。
二、文化转义 在人文领域衍生出两层引申义: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等权威辞书。
“畏明”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解释:
畏惧明法
源自《诗经·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憯不畏明。”郑玄注解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罚”,指对严明法律或公正制裁的敬畏。孔颖达进一步说明,此处的“明”即法律,强调通过刑罚遏制恶行。
事态明显后才知戒惧
出自《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尹知章注释:“愚人近火方知热,履冰乃知寒”,比喻缺乏预见性,只在事态明显时感到恐慌。与“畏微”(防微杜渐)形成对比。
在中医典籍《证治准绳·杂病》中,“畏明”指羞明症状,即眼睛畏惧强光。病因与气血不足、胆汁亏虚相关,导致眼部脉络虚弱,无法抵御光线刺激。需与炎症性畏光(如目赤疼痛)区分,属虚证范畴。
不同语境下,“畏明”的侧重点差异显著,需结合具体文本或场景理解。
棒糖暴察北寺贬绝毕钵罗冰语不聿猜惧塍埒酬功储备初秋徂背摧坏簜札诞诈擣虚批吭刀子嘴豆腐心东坡竹东迁杜门却扫防封方教孚萌给对骨雷就地里技系镌阶镌识君子好逑举子狂言溃茂困匮流序柳影花阴龙蟠虬结陆疏马甲袋眇莽缗蛮麋茸末势庞乱青菰鹊驾银河认旗三足鳖失望思想性送风机诉理所所缘缘叹伏土老儿妄口巴舌委泊物质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