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佛土的意思、佛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佛土的解释

(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2).特指净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言浄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我闻 昆明 水,天花散无数。躡足凌高峯,了了见佛土,。”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 尧 门一梦遄。”

(3).指佛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洪山寺 ﹞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佛土是佛教术语,指佛陀所居住或教化的国土,广义上涵盖一切佛教化的世界。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1. 字面释义与基本概念

    “佛”即觉悟者,“土”指国土、世界。佛土即佛陀的清净国土,是佛陀依其愿力与功德所成就的庄严环境,区别于世俗众生居住的“秽土”。它既是佛陀教化众生的道场,也是修行者向往的归宿。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宗教内涵与分类

    佛土在佛教经典中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 报身佛土:指佛自身受用的清净国土,唯佛与高阶菩萨可见(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 应化身佛土:佛为度化众生而示现的国土(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
    • 法性土:超越空间形相、契合真如法性的究竟净土。

      其中,“净土”是佛土的典型代表,强调无烦恼、环境殊胜,如《阿弥陀经》描述的极乐世界。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维摩诘经·佛国品》。

  3. 文化象征与修行意义

    佛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象征心灵的净化境界。大乘佛教强调“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经》),认为通过修持戒定慧、发菩提心,众生所处的世间亦可转化为佛土。因此,“建设人间净土”成为重要的实践目标。

    来源:《维摩诘所说经》;《大智度论》。

佛土是佛教宇宙观中清净庄严的国土,体现佛陀的愿力与功德,既是修行者追求的终极归宿,也代表通过修行可实现的心灵与环境净化。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典籍释义,涵盖语言学、宗教学及文化阐释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佛土”是佛教术语,具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定义

指佛陀所居住或教化众生的国土。根据佛教经典,佛土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净土(清净世界)、秽土(如现实世界)、性土(法性所成之土)、报土(佛陀功德所感之土)等。例如,《法华经》提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二、引申含义

  1. 特指净土
    在部分经典中,“佛土”狭义上专指极乐净土,如隋代慧远在《大乘义章》中将净土与佛刹、佛国等概念并列。
  2. 代指佛寺
    清代文献中,“佛土”也用于形容庄严的佛寺,如《广阳杂记》称洪山寺为“佛土”。

三、哲学意义

四、文学与历史用例

清代诗人吴伟业、唐孙华等曾以“佛土”入诗,既指代佛教理想世界,也暗喻现实中的修行场所。


如需更深入的佛学解析,可参考《法华经》《大乘义章》等典籍,或查看中的文献引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白页崩荡迸激蹦走避弟驳饬餔糟蚕乡常闾楚籍错氛大小欧阳灯炷跌子反对数匪石凤池山风艳風箒覆车之轨赋归去高直歌呗宫门馆议过茶裹持箍嘴海鳅怳歘环理践律蹈礼絜楹惊恸浄袜进难九百君子固穷拦不住罍耻凉伞离悰刘勰乱性面面观木塞谱图桥桁青岛禽殄人胜三条烛树功司盟邃远委迹微芹鲜方献旗遐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