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披诉的意思、披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披诉的解释

陈诉。《北史·杨播传》:“至州借人田,为御史 王基 所劾,除官爵,卒于家。子 侃 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 唐 李德裕 《赐党项敕书》:“诸部怀寃而有所披诉。” 宋 苏轼 《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秋税内 定州 只放二分,自臣到任后,累有人户披诉乞倚阁。” 清 吴伟业 《木棉吟》:“道畔相逢吏瞋怒,卖花何不完租赋。老翁仰首前致词,足不能行口披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披诉"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披露"与"诉说"的双重含义。从构词法分析,"披"取《说文解字》"披,从旁持曰披"之本义,引申为敞开、展现之意;"诉"据《玉篇》"诉,讼也,告冤枉也",承载着陈述诉求的内涵。两字复合后形成"披诉"的独特语义结构,特指以诚挚态度向特定对象完整陈述内心诉求的行为过程。

在语义特征层面,"披诉"强调三个维度:其一为情感的真实性,要求陈述内容源自本心,如《文心雕龙》所述"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其二为陈述的完整性,须系统化展现事件全貌,类似《史记》"具道所以"的叙事要求;其三为对象的特定性,多指向具有裁决权或情感关联的受体。相较于近义词"倾诉","披诉"更侧重事实层面的完整呈现;相较于"控诉",则弱化了对抗性而强化了沟通意愿。

该词的典型用法常见于司法文书与文学创作领域。在法律语境下,如《民事诉讼文书范本》所示,多用于"当事人披诉事实经过"的正式表述;在文学领域,则常见于人物内心独白,如茅盾《子夜》中"他将十年隐痛向老友披诉"的经典用例。现代语用中渐趋书面化,多保留在特定专业领域的规范性表述中。

网络扩展解释

“披诉”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陈诉,尤其指在正式或困境中详细陈述诉求、申诉冤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文献用例

  1. 《北史·杨播传》

    “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
    解读:指杨侃因冤情长期未解,持续申诉多年。

  2. 苏轼《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

    “累有人户披诉乞倚阁。”
    解读:百姓因灾荒向官府请求暂缓缴纳赋税。

  3. 吴伟业《木棉吟》

    “老翁仰首前致词,足不能行口披诉。”
    解读:老翁因行动不便,只能口头申诉困境。


使用场景总结


补充说明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籍或历史文献时会涉及。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北史》《苏轼文集》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被跣表里澄湛齼夏答和代身打圈子等价连城东井二纪法社发射窗口福份辅宰干脆利索箇是诖伪河源后尧婆画楼黄牌警告还珠合浦见惠进给絶瑕烂发亮光李白桃红令状麦片马蝍蟟马毛蝟磔马槊鸟鷇磐结切嘱气尽秦妍逡巡酒仁彊肉痛入孝出弟散送杀活尚羊胜衣身首异处驶流式昭手模伺漏丝绳探卒通文调武推枯折腐托业晩粳无心翕动绁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