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斗文字的意思、科斗文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斗文字的解释

(1).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书序》:“至 鲁共王 好治宫室,坏 孔子 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庐山 有 上霄峯 ,可千仞,上有石跡,云 夏禹 治水时泊舟之所,凿石为窍,繫缆其上,有磨崖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镜花缘》第四八回:“原来阿妹认得科斗文字,却也难得。”

(2). 魏 晋 以后亦以称篆文或异于通行隶书的其他古文字。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科斗文字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斗文字(又称“蝌蚪文”或“古文”)是中国古代汉字的一种特殊书写形态,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代),因字形头粗尾细、状如蝌蚪而得名。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一、定义与名称由来

  1. 字形特征

    科斗文字笔画起笔粗重圆润,收笔纤细尖锐,整体形态似蝌蚪游动之状。这种风格源于用毛笔蘸墨书写于竹简或缣帛时,落笔顿压形成的自然墨渍效果。

    来源:《说文解字·叙》载:“古文,孔子壁中书也,其形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虫。”

  2. 名称来源

    “科斗”即“蝌蚪”的古称,因其形似蝌蚪而得名。汉代学者孔安国在整理孔子故宅墙壁中发现的先秦典籍时,首次以“科斗”描述此类文字。

    来源:《尚书序》(孔安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皆科斗文字。”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1. 时代与载体

    科斗文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如齐、楚、燕)的通用手写体,多见于竹简、玉册、帛书及青铜器铭文。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后,科斗文逐渐被取代,但部分典籍仍以古文传抄。

    来源:《汉书·艺文志》载先秦典籍“皆古文旧书”。

  2. 重新发现与传承

    西汉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旧宅发现壁藏经书(如《尚书》《礼记》),其文字形态被确认为科斗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部分科斗字形,列为“古文”一体。

    来源:《说文解字·叙》:“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皆古文也。”


三、结构特点

  1. 用笔与线条

    笔画粗细对比鲜明,转折处多圆转,少方折,保留甲骨文、金文的象形遗意,但结构更为简率自由。

    来源:王国维《观堂集林·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分析六国文字“随意简化,异体繁多”。

  2. 载体限制的影响

    竹简狭窄的空间促使字形纵向延伸,笔顺连贯,形成“头重尾轻”的典型特征。

    来源:现代出土楚简(如郭店简、上博简)实物佐证其书写风格。


四、历史地位与价值


五、现代研究与实例

现代考古发现(如湖北荆门郭店楚简、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为科斗文提供了实物样本,证实其与传世记载的高度吻合。学者通过对比出土文献与《说文》古文,重构了战国文字系统。

来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对战国地域文字差异的论述。


结论:科斗文字是先秦手写体的典型代表,其命名源于独特的蝌蚪状笔画,承载了战国至汉初的文化记忆,并为汉字演变史与经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物证。

网络扩展解释

科斗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其名称来源于其独特的笔画形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征 科斗文字(又称科斗书、科斗篆)是篆字手写体的俗称,因用笔蘸墨或漆书写时,起笔处粗圆、收笔处细长,形似蝌蚪而得名。这种字体主要流行于周代至汉代,常见于竹简、漆书等载体。

  2. 历史演变

    • 起源:最早见于鲁共王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籍,如《尚书》《论语》等。
    • 后续发展:魏晋以后,该词也用于代指篆文或区别于通行隶书的其他古文字。
  3. 文献记载

    • 《晋书·束晳传》提到“漆书皆科斗字”,苏轼诗中亦有“囊简久藏科斗字”的描述。
    •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科斗文字说》中对此字体进行了专门考据。
  4. 文化意义 科斗文字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研究对象,更是古文经籍(如“科斗籍”)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先秦文献有特殊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字形结构,可参考《观堂集林》等学术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阿武婆拜慰般首豹产暴列本题变咎璧合珠连博畅馎饦槽牀车费春旦二应鹅珍飞卫妇道家傅爰浮躁攻禜过所亨畅划然画中有诗假撇清祭典靳巧机赏酒谐军糈克敦佞辩皮蛋品极轻妍亲翁骑手气宇不凡全用阒然无声山积波委申许实际情况诗扇首甲暑夜四脚朝天俗操宿豪泰液滔天条入叶贯鍮铜望阀乌宝无边无际险丑限域小黄鱼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