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宪的意思、常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宪的解释

常法。《书·胤征》:“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 孔 传:“言君能慎戒,臣能奉有常法。”《后汉书·百官志一》:“ 世祖 节约之制,宜为常宪。”《魏书·食货志》:“诸方之钱,通用京师,其听依旧之处,与 太和 钱及新造五銖并行,若盗铸者罪重常宪。”参见“ 常法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常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常宪”指常法,即常规的法律、制度或固定法则。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 出处与例证

    • 《尚书·胤征》中提到:“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 孔传注释为“臣能奉有常法”,体现君臣对固定法度的遵循。
    • 《后汉书·百官志一》载:“世祖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指汉光武帝的节俭制度应被确立为长期规范。
    • 《魏书·食货志》中强调对货币制度的维护:“若盗铸者罪重常宪”,表明违反法律将受严惩。
  3. 语言特点
    该词属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侧重表达制度、法规的恒常性与约束力。

总结
“常宪”是古代对固定法律或制度的统称,通过经典文献的引用可见其权威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查阅《尚书》《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宪(Cháng Xiàn)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常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常指“经常”、“平常”,宪指“法令”、“规定”。合在一起就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法律规定”或者“常常遵循的法规”之意。 拆分部首和笔画: 常字的部首是巾(帛),共有五个笔画;宪字的部首是宀(宝盖),共有宀三个笔画。 来源及繁体: 常宪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是在汉代刘向所著的《说文解字注》中首次出现的。常宪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无差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常宪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常字的古代写法是“尝”,而宪字的古代写法是“敻”。这些古代写法已经在汉字的演变中逐渐不再使用。 例句: 1. 我们应该遵守交通常宪,不闯红灯。 2. 遵循社会常宪,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常宪遵守、常宪法规、常宪制度 近义词:常规、规则 反义词:违法、不法

别人正在浏览...

惫竭逼劝钗符成布初级中学出游縒综达观大钱大物恶秽方伎房陵番来复去丰伙甫能割弃垢洿关拢官星规利横浪合群滑缗架言亢满刻凿困蹴墚地林下风度率钱忙不迭糜灭名额末路穷途排笔偏智切末岂乐青蜺羣羣人非木石日以继夜三组僧裘身首异处释位束楚送秋波诉幅素绠太丘道条纹听调推索豚胁文章经济吴耿向日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