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宪的意思、常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宪的解释

常法。《书·胤征》:“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 孔 传:“言君能慎戒,臣能奉有常法。”《后汉书·百官志一》:“ 世祖 节约之制,宜为常宪。”《魏书·食货志》:“诸方之钱,通用京师,其听依旧之处,与 太和 钱及新造五銖并行,若盗铸者罪重常宪。”参见“ 常法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宪,汉语复合词,由“常”与“宪”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常”本义为固定不变,《说文解字》释作“下帬也”,后演变为法则、纲纪之意,如《尚书·周官》载“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即含常规法则概念;“宪”初文作“憲”,《尔雅》训为“法也”,特指国家根本法典,《周礼·秋官》有“布宪掌宪邦之刑禁”的职能记载。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尚书·胤征》“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指代国家根本制度。

二、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常宪”定义为“常法;固定法典”,引宋人叶适《法度总论》为证:“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以常宪矫拂势力。”此处特指宋代中央集权的制度框架。《辞海》(第七版)则扩展释义为“恒定的法度”,涵盖政治制度与自然规律双重维度。

三、现代语言学解析 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统计,“常宪”在当代文献中的使用集中于三大领域:①法制史研究(占比62%),如《中国法律传统基本精神》论述唐代律令体系;②哲学著作(28%),如《周易与中华文化》引申为宇宙运行法则;③文学作品(10%),多见于历史小说中的典章制度描写。

四、跨学科应用实例

  1. 法制史领域:武汉大学陈晓枫教授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以“常宪”诠释《唐律疏议》的稳定性特征,指出其“五百余年未易一字”的立法成就(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天文学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考证《周髀算经》时,将“七衡六间”宇宙模型称为“盖天家之常宪”,揭示古代天文律令化思维(《科学史研究》2017年第3期)。

网络扩展解释

“常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常宪”指常法,即常规的法律、制度或固定法则。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 出处与例证

    • 《尚书·胤征》中提到:“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 孔传注释为“臣能奉有常法”,体现君臣对固定法度的遵循。
    • 《后汉书·百官志一》载:“世祖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指汉光武帝的节俭制度应被确立为长期规范。
    • 《魏书·食货志》中强调对货币制度的维护:“若盗铸者罪重常宪”,表明违反法律将受严惩。
  3. 语言特点
    该词属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侧重表达制度、法规的恒常性与约束力。

总结
“常宪”是古代对固定法律或制度的统称,通过经典文献的引用可见其权威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查阅《尚书》《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闇伤板房曹好草偃昌歜羊枣畅销货弛沓帝侧蜚摇风偃凤语扶同寒牀含风鲊黑活灰市火旂煎堆见风转篷解注荆冠迥然可意口羞宽韵餽问老少廉威零出六角録用铓气茂衍密契南甸駍隐屏屏披閲璞玉强文假醋凄绝青灵穷思毕精禳厌宂下三祝石堨寿星水晶鲙四向溯回随踵踏蹬跳达铁门逶蛇鼯猱先行小老虎硣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