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辞格的一种。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其它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讳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譬如我们对于尊上的人说要死应说什么‘不可讳’,在绅士社会里说小便、大便处要说什么‘盥洗室’、‘更衣室’,在病院里说陈尸入殓处要说什么‘太平房’,这种说法在修辞上叫做‘讳饰格’。”
讳饰格是汉语修辞手法之一,指在表达时因避讳或忌讳某些事物,不直接提及原词,而用替代性语言进行回避、美化或委婉表达。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定义与功能
属于修辞格范畴,主要用于回避敏感或禁忌话题,通过替代词实现委婉表达。例如用“不可讳”代替“死亡”,用“盥洗室”代替“厕所”。这种手法兼顾语言得体性和文化礼仪需求。
应用场景
常见于对死亡、疾病、排泄等话题的委婉表达,如医院称停尸房为“太平房”,社交场合称“更衣室”等。在文学作品中也用于增强语言美感,如《文心》中的案例。
语言特征
具有间接性与修饰性,通过语义转换达到避讳目的。例如“百年之后”代指死亡,“有喜”代指怀孕。
文化意义
反映汉语文化中对禁忌话题的含蓄处理方式,与传统文化中的避讳制度(如避帝王名讳)一脉相承,体现语言与社会心理的关联。
如需更详细的分类案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文心》等语言学专著,或通过权威词典获取标准化释义。
《讳饰格》是一个成语,意为掩饰真相。这个词源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即人们应该诚实守信、真实面对自己及事物。当出现掩盖事实真相、欺骗他人的行为时,通常用来形容此种伪装和虚伪。
《讳饰格》共有13个笔画,其中“讳”字的部首是讠(yán),饰的部首是饣(shí),格的部首是束(shù)。
《讳饰格》的来源尚无确切记录,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真实和诚信,而掩饰真相和欺骗他人则违背了这一价值观。因此,这个词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讳饰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諱飾格」。
《讳饰格》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是以繁体字形式写出的。「諱」用「言」替代「言」,「飾」用「飠」替代「食」,「格」则保持原样。
这是一个例句可以阐释《讳饰格》的用法:
他用各种借口和措辞来讳饰自己的错误行为。
与《讳饰格》相近的词汇包括「掩盖」、「伪装」、「虚伪」等。
近义词:掩盖、伪装
反义词:真实、坦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