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恣意、任意或自由广泛地发表议论、评论。《诗·小雅·北山》:“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马瑞辰 通释:“风议,即放议也;放议,犹放言也……《释文》音讽,失之。”《汉书·叙传下》:“ 贾 ( 陆贾 )作行人, 百越 来宾,从容风议,博我以文。”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出入风议,臧否人羣,文士所优为也;持理议礼,非擅其学莫能至。”
讽劝议论。《淮南子·主术训》:“ 顷襄 好色,不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 昭奇 之难。”《宋书·王僧达传》:“远近风议,不获稍进,臣所用夙宵疾首,寤寐疚心者也。” 宋 司马光 《祭观文丁尚书文》:“陪贰殿帷,雍容风议,老成之德,中外式瞻。”
“風議”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结合文献来源解析如下:
基本释义
指恣意、自由地发表议论或评论,强调不受拘束地表达观点。该词源自《诗经·小雅·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通假与注释
“风”在此处通“放”,即“风议”实为“放议”。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指出:“风议,即放议也;放议,犹放言也”(意为畅所欲言),并认为《经典释文》将“风”注音为“讽”有误。
典籍用例
《汉书·叙传下》记载陆贾出使百越时“从容风议,博我以文”,描述其以文雅言辞自由论辩的外交风范。
语义特点
该词隐含不拘礼节、广泛议论的语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士大夫或使臣的言谈方式,与现代“高谈阔论”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言论的自由度。
“風議”体现了古代文论中言论自由的侧面,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
遍缉不协补冶不夷长长成仿吾尺头楚楚祠部翠生石怠肆大家子弹棋抵换发起发言盈庭拂耳浮累跟房更覆国宅顾三不顾四和光同尘核实花卉怀归怀黄佩紫豭貜颊囊见光经验主义进口货銡轧宼孽宽谅哭丧离肠瓴甓六耳不传道娄宿幕井蟠木配房鹏术羣衆路綫设弧适人手理收污讼鬼调元制铁腕人物题诗忘八晩途僞师微言大义显烈崄特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