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此兼备。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於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互备是汉语语法中的特殊表达方式,指两个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词组或分句在形式上互相补充、意义上彼此依存,共同构成完整含义。其核心在于通过对称结构实现语义的互补与强化,常见于文言文及现代汉语的修辞表达。具体解析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互备”定义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即“两个并列成分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彼此蕴含”。其语法特征表现为:
“互备”源于古代汉语的互文见义现象。东汉郑玄在《毛诗笺注》中首次提出:“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互备”。例如《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实际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沉鱼落雁”(鱼雁同感美貌)、“闭月羞花”(花月共惭容色)均通过互备凝练表达。
《民法典》第104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其中“抚养教育”“赡养扶助”形成互备结构。
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强调:互备需区别于“互文”,前者强调语义互补的显性结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者侧重隐性省略(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两者均属“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修辞范畴。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释义,“互备”一词的核心含义为“彼此兼备”,强调双方或多方共同具备某种特性或条件。以下是详细解释:
“互”指相互、彼此,“备”意为具备、准备,合起来表示双方或多方同时拥有或达到某种状态。该词常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互补性。
该词出自严复《译<天演论>例言》:“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此例中,严复强调翻译需兼顾原文的整体逻辑与细节表达,做到“互备”才能准确传递思想。
目前词典中暂未收录该词的常用近义词或反义词。如需更多组词示例,可参考沪江词典(来源2)或乐乐课堂(来源1)。
暴客薄殖鬓鵶卜骨惨裂螬蛴常民搀管朝东暮西乘空车转持疑不决挡人牌谛号砥柱中流都作院渎货阨穷幡刹梗絶工业光应过宿古雅海藏合主鸿经寰区胡诌乱道剪丧浸害康瓠篮舆忙乎蛮果淖泞内法宁济暖地穷瘪醋气舆七占雀眼三尺铜善名山吟泽唱奢豪时臣双斧伐孤树松萝共倚亭障通籍通文投策涡濑无啓民物色无眩虾干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