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匡济。《后汉书·顺帝纪》:“朕奉承大业,未能寧济。”《晋书·乐志上》:“皇皇显祖,翼世佐时,寧济六合,受命应期。”《隋书·梁睿传》:“伏惟大丞相匡赞圣朝,寧济区宇,絶后光前,方垂万代,辟土服远,今正其时。”
“宁济”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成语用法(常见于现代汉语解释) 指“宁可忍受困苦也不追求富贵”,强调安于现状、追求内心平生活态度。
二、古籍文献用法(历史语境) 多表示“安定匡济”,指通过治理使社会安定、匡扶大局,常见于古代文献:
注意:现代汉语中第二种用法已较少见,建议根据具体文本语境选择释义。若涉及古籍解读,推荐核查《汉语大词典》《后汉书》等权威文献。
《宁济》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安抚救济,帮助解决困难或危难的情况。
《宁济》的拆分部首是宀和水,分别表示“宀”部和“水”部;它的总笔画数是11。
《宁济》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宪问篇》:“宪问恕乎,曰:亡。 ’子曰:’毋视之矣;如有易者,此亦不难矣。” 意思是说,恕宽宥的方式不是让人看到而改变,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宁济》的繁体字为「寧濟」。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宁济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保留了宁济的意思。具体的古汉字写法需要参考专业文献。
1. 在灾难面前,大家要互相宁济,共度难关。
2. 这个项目的宁济措施帮助了很多有困难的人。
宁济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以下词语:
宁济一方、宽宥宁济、宁济救济、宁济解困
安抚、救济、解困
加重、加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