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浣熊的意思、浣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浣熊的解释

(1) [raccoon]

(2) 一种夜行性食肉类动物( Procyon lotor ),与熊有亲缘关系,但体型小得多,产于北美的大部分地区,大都栖居树上,身上主要是灰色,脸上有黑色和白色的花纹,有蓬松带圈纹的尾

(3) 浣熊属其他动物的泛称(食蟹浣熊)

详细解释

哺乳动物。体形似貉,但尾有五六个黑色环纹。体长65浣熊75厘米,尾长约25厘米。体及四肢呈灰色,略带黑色。树栖。夜行性;喜食软体动物、蟹和鱼类等,也吃植物性食物。食前有把食物在水中洗濯的奇习,故名。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是一种中小型哺乳动物,其名称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构词和语义来源,以下从词典释义、生物学特征及文化关联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字义解析

    • 浣:本义为“洗涤”,源自古代汉语。《说文解字》释为“濯衣垢也”,引申为清洁行为。
    • 熊:泛指熊科动物,此处借指外形似熊的物种。

      复合词“浣熊”直译为“洗濯的熊”,源于其捕食时反复搓洗食物的习性。

  2. 现代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浣熊定义为:

    哺乳动物,体形似貉,尾有环纹,昼伏夜出,有在水中浣洗食物的习性。主要分布于北美洲。

二、生物学特征与命名依据

  1. 形态特征

    • 外貌:体长40-70厘米,尾具5-10条黑白相间环纹,面部有黑色眼斑,形似“盗贼面具”。
    • 习性:前爪灵敏,常将食物浸入水中揉搓,这一行为被早期观察者误认为“洗涤”,故得名“浣熊”(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
  2. 分布与分类

    原产于北美洲,属食肉目浣熊科。虽名含“熊”,但与熊科无直接亲缘关系(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哺乳动物图鉴》)。

三、文化中的浣熊形象

  1. 民间别称

    在中国民间亦称“洗熊”,呼应其习性;北美原住民称其为“Aroughcoune”(意为“用手抓挠的动物”),后英语音译为“Raccoon”(来源:《世界兽类名称》科学出版社)。

  2. 象征意义

    因机敏习性,常被赋予“智慧”“适应力强”的象征,多见于文学及影视作品(如《银河护卫队》中的“火箭浣熊”)。

权威参考资料

(注:因知识库限制,部分来源链接未提供,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或权威出版物获取完整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浣熊的词语解释可以从以下角度综合阐述:

一、词源释义 "浣熊"名称源自其独特习性,"浣"即洗涤之意,因该动物常在水中搓洗食物得名。但现代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实际与其前爪触觉感知有关,并非真正清洁食物。

二、生物学特征

  1. 分类地位:食肉目浣熊科动物,学名Procyon lotor
  2. 形态特征:
    • 体长40-70cm,尾长20-40cm,体重4-10kg
    • 显著的黑眼圈斑纹,尾部有5-7个黑白环纹
    • 前爪灵敏,具丰富触觉感受器

三、生态习性

  1. 栖息地:北美洲原生,喜近水域的树林环境
  2. 食性:杂食偏肉食,捕食鱼类/两栖类/鸟蛋,也食植物
  3. 行为特点:
    • 夜行性树栖动物
    • 擅长游泳和攀爬
    • 冬季皮毛增厚至2-3cm

四、文化延伸 在汉语中衍生出"勤劳"的比喻义,因浣熊洗食动作被引申为勤勉象征。该物种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但皮毛贸易曾使其面临威胁。

注:如需了解浣熊不同亚种或更详细生态研究,可查阅动物学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比让璧宫冰翁卜祝菜把裳帏産母尘鄙痴痴昵昵传叶旦角儿导行费贰卿二人同心访举诽谤之木凤鸣鹤唳福神甘草赓本狗肉上不得台盘祼事瑰器孩子含糊其词号泣横海荒畴惠和火绵讲订家庭教育救夺救疗棘围靠得涝池陵临觅觅内间倪焕之蓬莱宫偏邦樵舟麒麟秋卷遒鍊取摄荣落伤离熟睡四兽统帅腿事凸镜揾食销孔销注吸逮习惯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