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corice] 一种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Glycyrrhiza uralensis )。这种植物的根和根状茎用作中药。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
(1).美草。《韩诗外传》卷五:“西方有兽名曰蹷,前足鼠,后足兔,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庄子·齐物论》“麋鹿食荐” 唐 陆德明 释文:“荐, 司马 云:‘美草也。’ 崔 云:‘甘草也。’”
(2).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有甜味,可以入药。亦可作烟草、酱油等的香料。《淮南子·览冥训》:“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南史·夷貊传下·宕昌》:“ 梁天监 四年,王 梁弥博 来献甘草、当归。”《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好甘草!性平无毒,能随诸药之性,解金石草木之毒,市语叫做‘国老’。”
(3).荠的别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师旷占》曰:‘……岁欲甘,甘草先生。’”原注:“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谚曰:甘草先生则麦熟,苦草先生则禾不熟。甘草,薺;苦草,黄蒿也。”
(4).藤的一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甘草非国老之药者,乃南方藤名也……以条叶俱甘,故谓之甘草藤,土人但呼为‘甘草’而已。”
(5).指茶。 宋 陶穀 《清异录·甘草癖》:“草中之甘,无出茶上者。宜追目 陆氏 为甘草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甘草汉语 快速查询。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称与药用价值在汉语词典及传统医药典籍中有明确记载,释义如下:
字形结构
“甘”为会意字,甲骨文象口中含物之形,本义为味美;“草”为形声字,指草本植物。合称“甘草”,字面意为“味甘之草”。
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字典》定义:“甘草,中药名。豆科植物,根味甜,可入药。” 其命名直接关联其味甘性平的药性特征。
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药用部位
干燥根及根茎为主,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断面黄白色,具明显放射状纹理(《中华本草》收录)。
古籍溯源
东汉《神农本草经》列甘草为上品:“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现代药理
含甘草酸、甘草次酸等活性成分,具抗炎、抗溃疡、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中药学》高等教育教材)。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释名:“甘草,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其“国老”别称凸显其在中药配伍中的核心地位。
权威参考文献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其名称源自味甘的特性,南朝陶弘景称其为“众药之主”,并赋予“国老”之誉。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120厘米,根茎圆柱形,外皮红棕色,内部淡黄色,味甜。叶片呈奇数羽状复叶,花为蝶形,紫色、白色或黄色,果期6-10月。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
甘草因其多效性,成为中药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材之一,体现了“调和百药”的核心价值。
薄禄爆破手襃赞本币边郊不瞽不聋草虫磁体打逗多收并畜翻脸不认人风吹云散愤悒肤见謭识干渎跟捕恭让钩刀还值黄马袿晦蒙锪钻交侵戢定稽故积恋金颷近署矜伪今文经学爵命聚米为谷康彊溃遁来孙黎旦躐次流移失所銮铃马安蛮徼毛细管明宣陌面不相识暮耋褭脚鹊驾银河屈突软笑蒻笠舍己为公食不甘味适可拾青受箓四酎趟土牛无口匏污伪五位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