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称东珠。即 松花江 下游及其支流所产的珍珠,颗大光润,极为名贵。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北珠,在 宣和 间,围寸者价至三二百万。”
北珠
一、词典释义
“北珠”在汉语词典中特指中国古代产于东北地区(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及俄罗斯远东)的天然淡水珍珠,又称“东珠”。其名称源于地理方位,与“南珠”(南海珍珠)相对。《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称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所产之珍珠,粒大莹润,为贡品。”
二、历史背景与产地特征
核心产地
北珠主要采自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流域的蚌类(如蛤蜊蚌),因水域寒冷,珍珠生长周期长,质地紧密,光泽独特。清代文献《吉林外纪》载:“东珠出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中,匀圆莹白,大可半寸。”
品质特征
北珠以硕大浑圆、色泽莹白泛粉光著称,直径可达10毫米以上,远超普通珍珠。其稀缺性源于严苛的自然条件与采捕难度,如《满洲源流考》称:“非蚌腹剖不能得,采者多溺毙,故弥珍贵。”
三、文化地位与象征意义
皇家专属贡品
辽、金、元、清四朝均将北珠定为皇室御用珍宝,严禁民间私采。清代典制规定,仅皇帝、宗室及一品以上官员可佩戴东珠朝珠,象征权力等级。《清史稿·舆服志》明确载有东珠使用规制。
经济与政治影响
北珠贸易曾推动东北边疆开发,如金世宗时期设“采珠司”专管采捕;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统筹采珠事务,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环节。
四、文献记载与权威考据
“凡珍珠必产蚌腹……北海珠色白如银,皆夜光。”佐证北珠的夜光特性。
指出北珠因清代过度采捕导致蚌类资源枯竭,光绪年后绝迹,现存多为历史文物。
参考来源标注
北珠,又称东珠或真珠,是古代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及牡丹江等流域)出产的淡水珍珠。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相关信息:
北珠指产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淡水珍珠,以颗粒硕大、色泽鹅黄、珠光润泽著称,自古被视为高品质珍珠的代表。宋代文献记载其“围寸者价至三二百万”,清代更成为皇家专属贡品。
北珠不仅是奢侈品,更承载政治象征意义。清代将其纳入冠服制度,仅皇帝、皇后及特定典礼可使用,彰显皇权尊贵。
成语“北珠”有时被引申比喻北方重要城市或资源,但此用法较少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采珠历史或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铁围山丛谈》《采珠序》等古籍。
安良除暴榜簇湴河八区别风淮雨避军三舍长少辞给麤陋麤重大陆桥运输刁词地豆顶踵二路反戈一击放慵風輪拂袖更事刮板合刃合注火里火发荐悼健鹘极论荆楚旧瓶装新酒掎跖昆岭蠪蛭鲁阳戈麻履蜜蜂迷着泡溲怕是嚬蹙扑蝴蝶起材切手倾祝铨法权贵三剑僧宇适历首相双枱私布肆宅条约停虅退散涡流五和献费献主孝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