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藤制的由底盖相合而成的盛器。藤产南方,故称。 清 周亮工 《大清明曲》之二:“ 银瓶山 下展新塋,蛮盒纷将橡栗盛。”
关于“蛮盒”的详细解释如下:
蛮盒(拼音:mán hé)指一种由藤条编织而成的容器,具有底盖相合的结构。其名称源于藤材质多产自中国南方,古代常以“蛮”代指南方地区或民族,因此得名。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反映了古代南方地区的生活用具特色,兼具实用性和地域文化符号意义。部分文献中,“蛮”也引申为“多、杂”之意,但此用法与“蛮盒”原意无直接关联。
现代汉语中,“蛮盒”已非常用词汇,仅见于古籍或方言研究领域。需注意与“盒”的通用含义(如文具盒、饭盒)区分,后者不特指南方的藤制品。
建议需要更深入考据时,可参考《大清明曲》原文或古代器物研究资料。
蛮盒是一个汉字词语,其中“蛮”字是指野蛮、粗鲁的意思,“盒”字是指小盒子或容器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种粗糙的容器或盒子。
蛮字的部首是虍,总共有11个笔画;盒字的部首是皿,总共有8个笔画。
蛮盒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皇明新语》中,意为用粗糙的木材制作的盒子。在繁体字中,“蛮”和“盒”保持与简体字相同的写法。
在古代,蛮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其一变体写法为䖝。
1. 他把这本珍贵的人参草书放进了一个蛮盒里。 2. 那个蛮盒是由鲁班亲自制作的。
蛮夷、蛮族、酋蛮、蛮杂、盒子、盒状
蒙笼、脏盒、糙盒、粗糙盒子、粗制滥造的盒子
精致盒子、精美包装、高质量盒子、华丽盒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