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顿挫。指诗意跌宕转折,回旋起伏。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其道欲与 见素 ( 韦见素 )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可以顿剉高雅矣。”
顿挫(dùn cuò)是现代汉语规范用词,指声音、语调或动作的停顿与转折,既包含物理性中断又蕴含节奏变化。以下从释义、应用与权威来源展开说明:
语音与韵律层面
指说话或朗读时语调的停顿转折,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感。如语句中强调前的短暂停顿、情感转折时的语气变化。
例:他朗诵时顿挫有力,每个重音都落在关键词上。
动作与进程层面
描述动作、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间歇性中断或波折。
例:手术进程因突发状况顿挫数分钟,后继续完成。
文学与艺术表现
在诗词、音乐中指通过节奏变化营造情感张力,如抑扬顿挫的修辞效果。
例:杜甫诗歌的顿挫之美,体现在沉郁情感的起伏收放。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明确释义为:“(语调、声音等)停顿转折”,强调其韵律功能。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5。
古典文献应用
现代医学引申义
在医学语境中,“吞咽顿挫”描述吞咽动作的不连贯(如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拓展了应用场景。
来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3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顿挫特征研究》。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册“顿”字条。
结论:顿挫是汉语中描述节奏中断与转折的关键词,涵盖语言韵律、行为进程及艺术表达,其规范性与学术应用已获权威工具书及跨领域研究验证。
“顿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文学表现手法
指诗文创作中跌宕转折、回旋起伏的节奏或意境,常用于形容诗词的韵律变化和情感起伏。这一含义源自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的用例。
字面拆分
“顿锉”与“顿挫”为同源词,前者可能因方言或历史演变产生字形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现代规范文本中更倾向使用“顿挫”。
八棒十挟白芨敝帚自珍不切卜数不以一眚掩大德惨虐谗诬逞弄城市总体布局吃吃喝喝出头之日簇簇鹾法当即鼎雉房长拊膺戆讷怪不到惯偷夹层奸慝噍杀赍传嫉恶若仇姐丈兢灼紧握机绳姬姒稷下先生句比字栉流觞漏穷密致木大泡子河片面偏置片纸凭断掊聚潜堤契苾穹穷齐巧日场涉外时华饰骂饰情矫行耍滑谈谈腾趠妄予文星高照窝囊无坚不陷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