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远之地。《后汉书·杨终传》:“昔 殷 民近迁 洛 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信荒极之绵眇,究风波之睽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北郊乐歌》:“超荒极,憩 崑丘 。怀万国,寧九州。”
"荒极"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含义深刻,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极其荒凉、偏远之地
"荒极"由"荒"(未开垦、偏远)与"极"(顶点、尽头)复合而成,字面意为"荒芜的尽头",引申为人迹罕至的边远地域。例如:
"汉使穷河源,谓其出于荒极之外。"(《汉书·西域传》注引班固语)
此例中"荒极"指西域以远的未知疆域,强调地理与文化上的双重边缘性 。
地理意义上的极致荒僻
特指远离文明中心的未开发地带,如荒漠、孤岛等自然隔绝之境。
例证:
《说文解字》释"荒"为"芜也",段玉裁注:"一曰草淹地也",指向植被覆盖的原始地貌 ;"极"在《尔雅》中训"至也",表空间极限。
文化意义上的文明断层
暗含与主流社会脱节的蒙昧状态,如《山海经》所载"荒服"之地,象征礼乐未及的化外之境 。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西南荒极,百濮未服",描述中原王朝对云贵高原的认知 。
唐代边塞诗常以"荒极"渲染戍边苍凉,如"黄沙碛里荒极月,白骨堆中戍卒魂"(拟古诗句,表意境)。
今多用于文学修辞或历史论述,形容极端荒芜或与世隔绝的状态,如:
"探险队深入荒极,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挑战。"
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荒极"词条,定义为"荒远之极地" 。
参考文献来源:
“荒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uāng j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极远之地(名词性解释)
指地理上极其偏远、人迹罕至的区域。例如《后汉书·杨终传》中提到“寄不毛之荒极乎”,形容殷民迁居至荒远之地的不满情绪。谢灵运《山居赋》中“信荒极之绵眇”也以此描述遥远荒僻的意境。
极度荒凉的状态(形容词性解释)
部分资料提到可形容事物或环境荒芜、缺乏生机的状态,但此用法相对少见。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乐府诗集》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阿保之功安贞阿姊豹骑差论常好道长命富贵村寺荡平当头炮踶触滴留扑低陷发纵指示風便附识鹤背扬州恒典和衷洪炉点雪泓浵怀蛟蕙心纨质江身咭咭哝哝浄筵皲坼俊彦腊面老大伯恋胊沥酒林茂茅殿拿三搬四朴散疲悴频伸钱花花弃平居让木人心皇皇入月三十六苑三住森寂韶敏世民鼠目四大家族宿德韬树腾秀覥然团茶晩学生无量劫先锋相扑狎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