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修炼以气住、神住、形住为“三住”。 唐 施肩吾 《三住铭》:“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长生之道也。” 宋 范成大 《次韵严子文见寄》:“无心我正铭三住,有意君堪话四休。”一说“三住”指心住、气住、神住。《二程语录》卷一:“ 持国 曰:‘道家有三住:心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此所谓三守。 伯淳 先生曰:‘此三者,人终食之顷,未有不离者,其要只在收放心。’”
“三住”是道家修炼术语,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两种主流解释:
1. 气住、神住、形住 道家认为通过控制气息(气住)、凝练精神(神住)、稳固形体(形住),三者相辅相成可达到长生境界。唐代施肩吾在《三住铭》中提到:“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长生之道也”。宋代范成大的诗句“无心我正铭三住”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2. 心住、气住、神住 另一种解释出自《二程语录》,认为修炼需先稳定心境(心住),进而控制气息(气住),最终凝聚精神(神住)。程颢曾评价:“此三者,人终食之顷,未有不离者,其要只在收放心”。
核心思想
两种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修炼者对内在状态的掌控,通过递进式的自我约束实现身心和谐。前者侧重形神合一,后者强调以心为本,反映出道家不同流派的修炼侧重点差异。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道家内丹术或养生理论,现代语境中也可引申为对专注力、情绪管理的比喻。
《三住》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居住地点或宅邸豪华富庶。它首先出现在《世说新语·言语篇》中。
《三住》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三”和“人”,其中“三”是第三简化部首,表示数量之多;“人”是单人边,表示人物。
根据笔画,这个词有6个笔画。
《三住》这个成语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该书是东晋文学家刘义庆于5世纪初编撰的一部著名笔记杂著。
在繁体字中,《三住》的写法为「三住」。
在古时候,汉字《三住》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它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㞢」。
1. 他的家宅豪华富贵,堪称《三住》。
2. 这个皇帝的王府真是《三住》之地,金碧辉煌。
组词:三无、三明治、三人行、三角形。
近义词:富丽堂皇、华贵盛大、金碧辉煌。
反义词:简陋、朴素、贫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