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怳忽 ”。
怳惚(拼音:huǎng hū)是汉语古语词,现多写作“恍惚”,其核心含义指心神不定或模糊不清的状态,具有形神交融的哲学意蕴。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心神不定,神思模糊
指精神涣散、思绪不集中的状态。《汉语大词典》引《楚辞·九歌·湘夫人》“荒忽兮远望”王逸注:“荒忽,犹怳惚也。”描述因情绪波动导致的意识朦胧㊀。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人因疲惫、震惊等产生的精神游离感。
模糊不清,难以辨识
强调视觉或感知的模糊性。如《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以“恍惚”形容“道”的幽微难测㊁。此义项后被引申为事物轮廓不清晰或记忆残片化的状态。
“怳”为“恍”的异体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确认二者互通㊂。古籍中“怳惚”“恍惚”并用,现代规范文本统一为“恍惚”。
除形容词外,可作副词(如“怳惚见之”)或动词(“心神怳惚”),体现古汉语的灵活性。
在道家思想中,“恍惚”是描述“道”之本体特征的核心概念。《道德经》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揭示宇宙本源处于具象与虚无之间的辩证状态㊁。魏晋玄学进一步将其与“形神之辩”结合,如嵇康《声无哀乐论》以“神而惚恍”阐释精神超越形质的境界㊃。
古典文学常以“怳惚”营造意境:
李商隐《无题》“恍惚无倪明又暗”,喻情思缥缈;
苏轼《登州海市》“心知所见皆幻影”,状海市蜃楼之虚渺㊄。
书画理论亦借该词传递“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如清代恽寿平主张“作画须有恍惚之致”㊅。
权威参考文献(无电子版链接,标注文献来源):
㊀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487页
㊁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㊂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文化部发布
㊃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㊄ 王文诰《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㊅ 恽寿平《南田画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辑校本
关于“怳惚”的词义解释如下:
“怳惚”读作huǎng hū(部分资料标注为 huǎn hū,但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读音更倾向于前者),形容心神迷乱、思维不清晰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在情感或思考中陷入迷茫、恍惚或沉思的样子。例如:“他因心事重重,整日怳惚。”
文学创作中多用于刻画人物心理的游离状态,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避免与“恍惚”(更通用的写法)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敦煌变文集》等文献来源。
嗳声叹气保治餐霞饮景楮君错出銼尸当卖鼎成龙去钉耙地首董帅断按恶业方明坛封国风令赗赠附错皋陆虾蟆蓝汉乐府晧穹横眉怒目鹘仑吞枣俭节结核杆菌究处酒米鞠礉款徼来叶磊荦量数联娟联屯灵盘离宴傩戏蓬勃铺海遣施敲骨剥髓清倌人情寃亲熟气胸栖约缺心眼儿三松倒思味思逸娑娑歪剌货危槛味如嚼蜡微禹伟质枵虚协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