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正当的职业。《史记·货殖列传》:“博戏,恶业也,而 桓发 用之富。”
(2).佛教谓出于身、口、意三者的坏事、坏话、坏心等。《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七:“﹝ 苏軾 ﹞復官,归自 南海 ,监 玉局观 ,作偈戏答僧曰:‘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却着衲衣归 玉局 ,自然身是五通仙。’”
(3).见“ 恶缘恶业 ”。
“恶业”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以下是详细分析:
词源与字面含义
“恶”指不善、罪恶,“业”源于梵文“羯磨”(Karma),意为造作、行为。组合后指不善的行为或结果。
世俗含义
在非宗教语境中,可指不正当的职业。例如《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博戏,恶业也”,指赌博等不良营生。
佛教对“恶业”的定义最为系统,包含以下要点:
定义与分类
恶业指由身、口、意(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产生的罪恶,具体分为十种:
因果与业报
佛教认为恶业会招致痛苦报应,即“不善则恶”。《华严经》强调“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说明恶业源于贪、嗔、痴三毒。
“恶缘恶业”的关联
部分文献将“恶业”与“恶缘”并提,指因前世恶行导致的今生苦难,如《刘知远诸宫调》中“恶业相逢怎由你”。
文化影响
在汉语文学中,恶业常被用于表达罪孽或宿命困境,例如描述因果循环或人生苦难的根源。
“恶业”一词的释义需分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十恶业”的具体戒律或《史记》相关例证,可参考(搜狗百科)和(沪江词典)的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