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使安定。《国语·齐语》:“ 桓公 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汉书·元帝纪》:“閒者阴阳不调,黎民饥寒,无以保治,惟德浅薄,不足以充入旧贯之居。” 颜师古 注:“保,安也。”
"保治"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义项解析:
一、动词性用法 指通过保护性措施实现治理目标,常见于古代文献语境。例如《汉书·贾谊传》载"保治四海",即强调以维护性政策达成天下安定。该用法凸显施政者主动作为的治理特征,《汉语大词典》将其训为"护持使不乱"(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二、名词性用法 特指通过保障手段维系的稳定状态。《资治通鉴》注疏"保治之策"时,将其与"乱世"形成对立概念(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词时特别标注为历史语义词,释义作"通过维护达成的安定局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该词的构词法体现汉语"动补结构"特征,"保"作行为动词,"治"表结果状态,符合《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所载复合词构成规律(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现代语境中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领域,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保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治理使安定”。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主要用于古代政治语境,描述统治者或官员通过有效管理实现社会稳定,如《汉书》中讨论民生问题时多次使用该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国语》《汉书》等古籍用例及字义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膀大腰圆逼降残夜长怀常满杯宠辱不惊蹴波大府大逆无道打喜端兆肥打桴鼓相应羔雁歌坛工伎故业后屏怳悢魂飞目断或体家厨简御积过羁神开肆客儿亭诳世侉子冷玉梁摧鳞崪履足差肩埋轮没而不朽蒙松碾台佞佛暖阳阳强悍谦恭懃顺穷禽轫车戎旃洒道闪击收讫思干素口駡人宿瑕题刻挺杰凸面镜五彩乡属痫厥小苦犀角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