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荆的意思、黄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荆的解释

木名。牡荆的别称。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欒有二种……丛生,可为杖棰者,谓之‘牡欒’,又名‘黄荆’,即《本草》‘牡荆’是也。” 明 汤显祖 《豫章揽秀楼赋》:“黄荆白沙,松蒲桕子。柘叶长坽,桃花浅水。”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牡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荆(学名:Vitex negundo)是马鞭草科牡荆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中具有多重含义。以下从汉语释义、植物学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汉语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记载“黄荆”为常见野生植物,古称“楚”,因枝条柔韧可编器物,故有“负荆请罪”典故来源。其名称源于枝干呈黄褐色,果实簇生如穗,民间俗称“荆条”(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

二、植物学特征 黄荆高可达5米,掌状复叶对生,小叶3-5枚,边缘具锯齿。圆锥花序顶生,花淡紫色,花期6-8月。果实为球形核果,成熟时黑色。《中国植物志》描述其“耐旱耐瘠薄,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丘陵地带,是水土保持先锋树种”(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电子版)。

三、文化内涵

  1. 民俗象征:古时以黄荆枝条制作刑具,《礼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其中“楚”即黄荆,象征惩戒与训导。
  2. 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根、叶可入药,性味苦寒,具清热解表、祛风除湿之效,民间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疼痛(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
  3. 生态意义:现代研究证实,黄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修复潜力,其根系能吸附铅、镉等有害物质(来源:《生态学报》2020年第40卷)。

网络扩展解释

“黄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既指代一种植物,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中医药价值。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一、植物学特性

黄荆(学名:Vitex negundo)是马鞭草科牡荆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8米,树皮灰褐色,掌状复叶对生,小叶5或3片,叶缘呈锯齿状或羽状深裂。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常见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耐贫瘠、耐寒旱,适应性强。其果实为核果,球形,黑褐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二、历史与典籍记载

  1. 名称由来:黄荆别名“五指柑”“布荆”“土柴胡”等,始载于《图经本草》。宋代沈括《梦溪补笔谈·药议》记载:“丛生可为杖棰者,谓之‘牡栾’,又名‘黄荆’,即《本草》‘牡荆’是也”。
  2. 文化符号:成语“披荆斩棘”“负荆请罪”中的“荆”即指黄荆,象征坚韧与自省。

三、中医药应用

黄荆全株可入药,不同部位功效各异:

  1. 根、茎:苦、微辛,性平。清热止咳、化痰截疟,主治支气管炎、疟疾、肝炎。
  2. 叶:苦,性凉。化湿截疟,用于感冒、肠炎、痢疾,外用可治湿疹、皮炎。
  3. 果实(黄荆子):苦、辛,温。止咳平喘、理气止痛,适用于哮喘、胃痛、消化不良。
    用法:根茎煎服(0.5-1两),叶外用或煎汤(0.3-1两),果实研末或入丸散(1-3钱)。

四、其他价值


黄荆是兼具生态、药用与文化意义的植物,其名称与功效在中医药典籍和成语中均有深远体现。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用法或形态特征,可参考《本草纲目》及现代中药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本州鳖燥侈伪川川传红耡粟戴发含齿大利稽噉饮旦宅癫鬼坻穨泛泛之谈翻羹饭后钟風監佛印改聚诰命人高堂鬲指声昏垫降封九霄驹光过隙闿泽库积坤宅焜照羸师凌牿灵头旛流风遗俗茂学蜜蠭迷国密文乾笃秋物全忠任其自流鋭往三缪山梨诗秩收数竖笠鼠衔姜绥导遂官跳音提骑通太惋悒遐陋乡佬儿相依为命小豪孝熙西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