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缪的意思、三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缪的解释

指缪听、缪任、缪命。 明 杨慎 《二伯论上》:“或曰:‘置 惠怀 者,公子 挚 之为也;用 孟明 者, 公孙枝 之为也;殉三良者, 康公 之为也。’曰:‘ 挚 则谋而公( 秦繆公 )实听,是曰繆听; 枝 则举而公实任,是曰繆任; 康 则承而公实命,是曰繆命。三繆亦大矣,死謚曰繆,宜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缪(sān mi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数词“三”与“缪”组合而成。“缪”在此读作miù,通“谬”,意为错误、乖违。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后为历代文献沿用,核心含义指多重错误或严重的认知偏差,强调错误层次的叠加性与危害性。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文献依据展开分析:


一、本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缪”本义为丝线缠绕(《说文解字·糸部》),引申为事物纷乱、言行失当。在“三缪”中,“三”虚指多數,非确数;“缪”即“谬误”,合指反复出现的认知偏差或行为过失。例如《荀子·儒效》载:“缪(谬)学杂举……是散儒也”,可见“缪”与正理相悖的特性。

  2. 词义分层

    • 基础层:单一错误(如判断失误)
    • 叠加层:多重错误交织(如因偏见导致连续决策失误)
    • 深化层:根本性认知偏离(如价值观谬误)

      典型用例见《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此三缪者,不可不察也。” 此处“三缪”指未验证信息真伪、未考察人情事理、未理性辨析言论而导致的系列误判。


二、文献用例与权威释义

  1. 先秦典籍

    《荀子·正名》强调“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若命名与实情不符则生“三缪”,即“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 ,揭示语言逻辑混乱的三种谬误类型(参考: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页380)。

  2. 史学著述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评晁错削藩之策:“错之三缪:不度诸侯之势而遽削之,一也;不择手段而激七国之变,二也;自恃帝宠而不备谗言,三也。” 此处指政治决策中的三重战略失误(参考:《资治通鉴》卷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页532)。

  3. 辞书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释“三缪”为:

    “三种谬误;多重错失。古代多指认知、决策或伦理层面的系统性偏差。”


三、现代语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三缪”虽非常用词,但其内涵仍存于学术讨论:


结语

“三缪”作为承载古代思辨智慧的语词,其价值在于警示系统性认知风险。从荀子的逻辑批判到司马光的历史反思,均凸显其对复杂错误的深刻归纳,至今对理性决策与学术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三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ān miù,其核心含义指缪听、缪任、缪命三种过失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三缪”源自明代杨慎《二伯论上》的典故,指三种因错误决策或行为导致的过失:

  1. 缪听:错误地听取建议或信息;
  2. 缪任:错误地任命或委派人员;
  3. 缪命:错误地下达命令或决策。

具体出处与示例

根据文献记载,秦穆公(即秦繆公)因以下事件被评价为“三缪”:

补充说明

“三缪”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决策者在听取意见、任命官员、下达命令三方面的重大错误,具有历史批判色彩。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二伯论上》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捱三顶四八垢帮套抱补抱嫁卑湿不是个儿裁制长叹齿少气锐宠贶重阳幢棨打乱黨舊擣衣点铁成金丁香核断伐方家红皋皋贯头钱鹤发松姿祸根间不容息剑客叽哩嘎啦金叶表文稷坛坑蒙老身长子龙鬐露宿马城孟尝铙钹闹哄裒缀羟氨基谦厚骑箕尾青裙穷酸七去呥呥忍辱求全入蜀记杀伐诗匠适庶诗章祀孤四近嗽获听篱察壁头膊子纬星温直无瑕限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