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的意思、九霄的详细解释
九霄的解释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词语分解
- 九的解释 九 ǔ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 霄的解释 霄 ā 云:云霄。霄汉(a.云霄和天河,指天空:b.古代喻朝廷)。 天空:九霄。重(巒 )霄。霄壤(天和地,喻相去很远)。 壤 笔画数:; 部首: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九霄”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含义
-
指极高的天空或高空
源自古代对天空层次的想象,如《抱朴子》提到“冠盖乎九霄”,形容其高远不可及。现代用法中多比喻极高、极远的地方,例如“豪情冲九霄”。
-
字义拆分
- 九:虚指多数,强调极致(如“九重天”)。
- 霄:本义为云或高空(如“云霄”)。
二、文化延伸含义
-
道家概念
道家认为“九霄”是仙人居所,不同文献记载其具体分层略有差异。例如:
- 赤霄、碧霄、青霄等九层(《明堂赋》注引道书)。
- 神霄、丹霄、紫霄等九层(另一说法)。
-
文学与政治隐喻
- 诗歌中常象征高远志向,如徐特立诗句“壮志依然抑九霄”。
- 借指帝王居处或朝廷,如“九霄云外”暗含远离权力中心之意。
三、使用场景
- 形容自然景观:如“剑壁危梁上九霄”描写山势险峻。
- 表达情感或抱负:如“喜怒哀乐抛九霄”体现豁达心境。
- 神话或玄幻语境:如“九霄弱水”描绘虚构世界中的高空领域。
若需进一步探究不同文献中的具体分层或诗句用例,可参考《抱朴子》《明堂赋》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九霄》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极高的地方或高空。根据部首和笔画,它可以拆分为“乙”和“阝”,其中“乙”是单一的右弯钩形部首,“阝”则是用于表示城邑的部首。根据来源,可以了解到《九霄》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节南山》一章中,描述了大自然之中的高处和广阔景色。
在繁体字中,“九霄”保持了原先的写法和形态,只是笔画稍微有所变化。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一些古籍中,写作“九霄”有时也可以看到简化的形式,但不是普遍的规范写法。
以下是一个关于“九霄”的例句:“登高望远,只见九霄彩霞绚丽,美不胜收。” 这句话意指站在高处远望时,可以看到天空中美丽多彩的云霞景象。
关于组词,可以和“九霄”搭配的词语有“九霄云外”、“九霄云外人间”等,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极高的地方或者超脱尘俗的境界。
在近义词方面,可以用“九霄云外”、“九天之上”来替代“九霄”。这些词语都有着类似的意思,用于形容非常高、非常远的地方或者境界。
反义词方面,没有直接的对应词语可以替代“九霄”。因为它的含义是极高的地方,所以没有对应低处的字词来相反。
总之,《九霄》是一个形容高处或高空的词语,它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挨延白首北面步递草书韵会朝日莲冲陷刺斫皴染单味登天驔骖订契弟息惰心恩命恶言恶语分涂高下关税假公营私简隔简化字剪弃楗柱金刚眼惊魄柩车亢怫科须亮拔鍊砂连踵离湣榴靥笼鞵民忧配号贫鞠襁至桥涵启航清课倾献穷骨头碕湾柔默瑞鹤塞默烧锅石河子市腾霄铁氧体屯圮罔渎惟惟迕犯先德相圃消寒会歇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