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后因以“潢池弄兵”谓叛乱,造6*反。 宋 楼钥 《论帅臣不可轻出奏议》:“水旱、饥饉,既不能免,潢池弄兵,安保其无。”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六章:“其有边烽传警,潢池弄兵,敌国外患之来,群盗满山之变。”亦作“ 潢池盗弄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蝟锋螗斧,潢池盗弄何为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即此残民以逞,窃恐官力愈强,民心愈涣,潢池盗弄,谁为厉阶。”亦省作“ 潢池 ”。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絶磴奸豪,每纵潢池之虣。” 清 冯桂芬 《许烈姬传》:“军兴以来,潢池反正。” 宁调元 《秋兴用草堂韵》:“竟有潢池惊上座,微闻银汉滞仙槎。”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潢池弄兵汉语 快速查询。
“潢池弄兵”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成语,字面指在积水浅塘中舞弄兵器,比喻不自量力地发动叛乱或挑战权威。其核心意义可分解为三方面:
词源解析
“潢池”原指积水形成的浅塘,《说文解字》释“潢”为“积水池”,属地理范畴的普通名词;“弄兵”则出自古代军事用语,字面解作“操演兵器”,引申为以武力对抗。二者结合后,成语整体产生“力量微薄却贸然造反”的贬义色彩。
典故溯源
该成语出自《汉书·龚遂传》。西汉时期,渤海郡遭遇饥荒,民众被迫持农具反抗,汉宣帝欲派兵镇压。大臣龚遂谏言:“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此谏以“孩童在池塘嬉闹兵器”为喻,强调叛乱源于民生疾苦而非谋逆野心,主张安抚政策。后“潢池弄兵”成为形容小规模叛乱或轻率挑战的固定表达。
语义演变与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评论、政治分析等语境。例如:“地方军阀割据,看似潢池弄兵,实则牵动全局安危。”(《中国近代史纲》其语义侧重批评“高估自身实力、忽视局势风险”的鲁莽行为,隐含“必败”的预判。
引用文献
“潢池弄兵”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汉书·龚遂传》。西汉宣帝时期,渤海郡百姓因饥寒交迫和官吏压榨发动起义。太守龚遂向皇帝解释时,将百姓的反抗比作“赤子(幼儿)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意指百姓如同孩童在水塘边玩弄兵器,并非真正的叛乱。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汉书·龚遂传》原文或清代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
边奏采割豺狼当涂潮户逞办痴床雠扳打保黨史倒吊道钉點青忿噪佛果赋才凫泛妇顺钢筋混凝土根种格竹规匿浩然正气合姓核议洪泽湖昏迷讦斥街亭褯子矜诞讥诮拒守可丕丕浪荡子灵灯楼宫卢医没世难忘门厅鸣盗谬然墨池槃涧辟啓钱价秋华群国神霄绛阙世雠市籍事状蜀国弦説不响四禅琐姿贪耄襪系五词五律霞绕